“锁定终身复利,保本保收益,灵活提取无压力。”
“就像一个会长大的现金账户,保额每年递增,保障伴随终身。”
“现金价值写进合同,不受利率下行的影响。”
……
近期,在银行网点、互联网保险平台及社交平台上,增额终身寿险以“稳健理财工具”的形象频繁现身,成为不少消费者眼中对抗存款利率下行的“香饽饽”。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款本质为“终身寿险”的产品,在某些保险销售人员“理财化”包装下,隐藏着收益误导、流动性陷阱、退保高损失等多重风险,有业内专家及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需理性甄别。
供需错配:增额寿险≠理财工具
“低利率环境下,客户更愿通过保险‘锁定复利’,近期咨询增额终身寿险的人明显变多。”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据了解,当前市场上的增额终身寿险主要分为传统型与分红型:传统型以“固定收益”为核心,稳定性较强;分红型采用“固浮结合”模式,收益包含保证部分与不确定的分红部分。
但从产品设计本质来看,增额终身寿险的核心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障,养老、储蓄功能较少,现金价值仅为保单附属属性。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该产品具备收益稳定、终身增值的特点,但消费者若忽视保障属性、单纯将其当作理财工具,易陷入认知偏差。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不少增额终身寿险销售中,“储蓄理财”成为核心卖点,身故保障功能却被“轻描淡写”。一位曾在银行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士坦言:“储户最关心收益,把保险‘理财化’讲解,更容易吸引客户。”记者在某互联网平台上看到,多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推出“月缴百元起”的定投式购买方案。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一款预估年均收益4.38%的增额终身寿险,平台“产品规划师”反复强调“每月投500元、缴满3年终身复利增值”“现金价值稳步增长”“灵活减保”,直至记者主动询问,才提及产品附带的身故与全残保障责任。在一名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产品定位错位的宣传,极易为后续的消费纠纷埋下隐患。
收益“猫腻”:3.5%复利≠真实收益
“保额复利3.5%,收益稳居市场第一梯队。”这是社交平台上增额终身寿险最常见的宣传话术。但记者采访保险业内人士发现,这一表述存在明显误导。“保额复利率不等于产品真实收益率,只有现金价值的内部收益率(IRR)才是客户能实际获得的收益。”某大型寿险公司销售经理透露,部分产品对外宣称“3.5%复利”,实际IRR可能仅2.8%~2.9%,“把保额增长利率当作现金价值收益,是早年间行业内常见的销售误导手段,如今正规销售已极少出现。”事实上,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利息”一说。他进一步解释称,增额终身寿险的亮点在于保额和现金价值的“双增长”,而它的核心价值则在于保额能够给予投保人提供的风险保障。
另一名保险经纪人表示,增额终身寿险分为固收型和分红型两种类型。固收型增额寿险,目前预定利率最高不超过2.5%,领取利益是确定的,现金价值都是明确写在合同里的,不会多也不会少;分红型增额寿险,预定利率最高2%+分红,由保证利益和分红两部分组成。其中分红部分会受到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费用控制等多因素影响:当分红实现率100%的情况,预期利益的IRR能到3.2%-3.6%左右;若分红未达预期甚至为零,实际收益会同步下降。
有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利率下行趋势明显,消费者选购时需首先厘清“保额”与“现金价值”的区别,避免被“高收益”宣传迷惑,同时理性评估分红型产品的风险属性,避免将不确定的分红收益当作“稳赚部分”。
“灵活提取”有代价:短期退保损失大
记者采访发现,“急用钱可灵活减保、保单贷款,资金流动性强”等宣传点,是不少消费者购买增额终身寿险的原因之一。但记者查阅多份产品合同及现金价值表发现,所谓“灵活”背后暗藏高成本。
以记者在某互联网平台上看到的一款增额终身寿险为例。45岁投保人年交6000元、缴费期3年。其现金价值(保证部分)表显示:第一年退保仅能拿回2032元,较已缴保费亏损66.13%;第二年退保拿回5415元,亏损54.88%;直至第7年末,现金价值(保证部分)才达到18042元,勉强覆盖18000元累计保费。
“增额终身寿险的核心是现金价值,但它通常有5-10年封闭期,前5年现金价值普遍低于累计保费。”上述大型寿险公司销售经理表示,部分宣传只提“可减保”,却隐瞒“前期减保取的是低于本金的现金价值,本质是亏本金”,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购买前需重点关注封闭期内退保的经济损失风险。
此外,所谓“保单贷款最高可贷现金价值80%”,也并非“免费提取”。记者了解到,保单贷款需按保险公司规定支付利息,若贷款本息未及时偿还,还可能导致保单失效。“这本质是拿自己的保单抵押借钱。”
监管持续预警:划定产品红线
事实上,针对增额终身寿险“理财化”引发的风险,监管部门早有行动。早在2022年2月,原银保监会向各保险公司下发的《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2版)》中就曾明确,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近年来,监管更是连续发布人身保险产品的“负面清单”,为行业划定风险红线。最新的《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在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方面新增三条监管要求:一是交费期10年及以上的长期险,若预定附加费用率集中在首年或前两年,与实际经营情况相悖,不符合审慎性原则;二是银保渠道部分产品在特定保险期间及缴费方式下,佣金手续费比例过高,产品设计审慎性不足;三是备案材料未列示总预定附加费用和总可用费用水平,信息披露不充分。
业内专家建议,消费者选购增额终身寿险时,需先明确自身已配置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等基础保障,再考虑储蓄型保险;同时仔细测算现金价值IRR,认清真实收益;此外需了解封闭期时长及退保规则,避免因短期资金需求陷入被动,切勿被“理财化”宣传裹挟,让保险回归风险保障本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 | 金融新消费之投保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