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眩晕诊疗难题,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成立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9-28 16:08

9月27日,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联合多家省内知名医疗机构共同发起,旨在整合学术资源、规范临床实践,推动前庭医学学科发展,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庭疾病诊疗体系建设提供 “广东经验”。

图片

前庭功能障碍:

潜藏在眩晕背后的健康“隐形杀手”

当你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伴随恶心呕吐,可能以为只是普通的“头晕”,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前庭系统的健康危机。前庭系统如同人体的 “平衡导航仪”,由内耳的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等结构组成,负责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与视觉、本体感觉共同维持身体平衡。一旦这个精密的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引发眩晕、头晕、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症状。

在神经内科门诊,约10%-20% 的患者因眩晕就诊;而在耳鼻咽喉科门诊,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15%-3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前庭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65 岁以上人群中,约 30% 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此外,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意外伤害也会导致前庭功能损伤。“早上起床翻身时突然天旋地转,根本不敢动”“走在路上感觉地面在晃,像踩棉花一样”“一坐电梯就头晕恶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这些都是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真实写照。

前庭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跌倒等意外风险。数据显示,因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跌倒,在老年人群中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25%。然而,公众对前庭疾病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很多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却得不到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陷入 “反复眩晕-诊治不足-生活受限” 的恶性循环。

成立前庭医学分会

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

尽管我国前庭医学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专业人才尤其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不足,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眩晕中心作为发起单位,在推动前庭医学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该中心自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眩晕中心2018 年成立以来,牵头组建了华南眩晕中心联盟,覆盖华南八省 200 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高效的转诊机制和标准化诊疗体系。2019 年和 2022 年,又先后牵头成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前庭与平衡康复分会、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形成了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 的特色模式。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培养眩晕诊疗领域人才超 130 人,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力量。

图片

“成立前庭医学分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平台,整合神经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资源,实现前庭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分会主要发起人、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黄海威教授表示,“我们将借鉴国际巴拉尼学会等权威组织的‘标准引领 - 临床实践 - 公众推动 - 科研创新’四位一体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庭疾病诊疗规范。”

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

以科技赋能前庭疾病诊疗

据介绍,分会成立后,将首先制定并推广统一的前庭医学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前不同医院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案差异很大,患者常常需要反复检查、多次转诊。”黄海威教授介绍,“我们将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诊疗路径,让患者在不同医院都能得到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减少误诊误治。”

大会现场展示的疑难病例讨论环节,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邓文婷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微玮主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廖一夫副主任医师分别分享了复杂眩晕病例,来自全省各地的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诊疗思路。这种“多学科联合诊疗(MDT)” 模式将在分会成立后常态化开展,为疑难复杂前庭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此外,分会还将以“医工结合” 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技术,构建覆盖 “检测-诊断-康复” 全链条的科技赋能体系,为未来打开广阔的前景。大会主题演讲中,多学科专家们聚焦技术创新,揭示科技为前庭疾病诊疗注入的新动能。分会将推动医工协同转化,联合工程领域研发新型前庭功能检测与康复器械,如借助 AI 算法智能分析眼震电图提升诊断效能;开发新能源汽车防晕技术及智能平衡训练系统,并通过 “产学研用” 加速技术临床落地,以科技赋能前庭疾病诊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

“我们的目标是将广东省医学会前庭医学分会打造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前庭医学的‘标杆’,为全国的前庭医学学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黄海威教授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