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流传首个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已在香港发行,甚至有人“炒概念”,宣称购买稳定币能投资发财。请留意,这均属于假消息!
稳定币是什么?普通人能购买稳定币吗?稳定币能用来投资吗?“稳定币”概念走红之下,如何准确辨识有关稳定币消息的真真假假?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
刘勇自2013年担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以来,投身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与知识传播,他站在行业发展前沿,洞察金融科技的发展。今年,他联合业内人士撰写《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旨在向社会公众科普及稳定币的相关知识。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
警惕稳定币成为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新幌子
南都:稳定币的定义读起来是有些晦涩的,您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金融小白来介绍一下稳定币?
刘勇:我想大家对支付宝、微信钱包都不陌生。稳定币和支付宝、微信钱包比较像,都属于一种支付工具,只是它们背后的逻辑不一样。
支付宝、微信钱包背后对应的是银行账户,存用交易的都是主权货币。稳定币背后1∶1挂钩的是某种资产,比如某种法定货币、商品或其他资产等,如同它的名称一样,稳定币是一种价值相对稳定的数字货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它的价格不会像比特币那样大起大落。
南都: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刘勇:稳定币诞生于加密资产交易场景,它的一大优势就是交易成本低、效率高。兑换货币都是要产生费用的,因此稳定币常应用于跨境支付这一场景,在外贸领域应用较多。
如今,稳定币的使用场景快速向日常交易支付、金融投资结算、员工薪酬支付和防范本币贬值等领域扩展。
南都:有观点认为买稳定币可以投资、甚至发财。这是真的吗?
刘勇:刚刚我讲到,稳定币相当于一种支付工具,它本身没有任何投资价值。事实上,稳定币并不一定稳定,这其中还有一些风险。
南都:有什么风险?普通人要注意什么?
刘勇:稳定币通常由私人机构发行,私人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是有一定风险存在的。同时,稳定币需要1∶1挂钩相对稳定的资产,如美元、美债等,如果锚定的资产波动,稳定币价值也就不稳定了。
通常来讲,稳定币发行机构有一定获益,其发行稳定币后,可以用沉淀的资金进行短期、较安全的投资。但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对传统银行产生冲击,稳定币的收益是不能进行分配的,换言之,发行机构不能把收益分配给投资人。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稳定币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储备不足或大规模赎回时可能面临脱钩风险等。
今年多地金融监管部门也纷纷发布风险警示,指出稳定币成为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新幌子。常见的非法活动通常包括:机构没有资质从事向公众吸收存款、销售金融理财或发行证券的合法资质;用复杂概念包装炒作,迷惑投资者,并虚假承诺“高额固定收益”“稳赚不赔”等,用传销等手段,用新投资者的钱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等资金池运作。
对于投资者,我的忠告是不相信任何保证收益尤其是高收益的承诺,从权威渠道了解和学习相关金融、投资知识,加强风险意识。
刘勇参与撰写的书籍《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
香港金融管理局尚未发出任何稳定币发行人牌照
南都:稳定币十年前早已有之,为何今年突然火了?
刘勇: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天才法案》),为美元稳定币设立联邦监管框架。这意味着,美国正式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合法发行与美元1∶1挂钩的数字货币。此外,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正式生效等。市场和企业方面,稳定币第一股Circle在纽交所上市首日大涨168%等。
南都:香港《稳定币条例》已于8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香港在发行稳定币方面的情况如何?为何香港能够成为发行稳定币的“试验场”?
刘勇:香港《稳定币条例》是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体现了香港对稳定币和加密资产的全球热点的链接。2025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发表了《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宣言表明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也标志着香港正迈向形成值得信赖、可持续且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数字资产的生态圈。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申请窗口期9月30日截止。截至8月底,已有77家机构表达申领意向或进入沙盒测试。考虑到审核周期在6-12个月,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
有人评价香港《稳定币条例》为史上最严条例,申请牌照的门槛比美国的要求还高。预计明年年初审批通过的机构或在个位数。
需要强调的是,香港《稳定币条例》已经生效,任何机构在业务过程中于香港发行稳定币,或向香港公众积极推广期发行活动,均需获得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出的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目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尚未发出任何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因此,任何进行稳定币发行或者宣传推广行为,均系违法。
南都: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稳定币的背后也是区块链等技术,寒武纪等科创企业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这样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
刘勇: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有本质上的区别。
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它始终需要金融的助力。我们看到有公司从创业到孵化、成长、上市,这一路走来,金融服务要伴随整个过程。
科技金融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做好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首篇文章就是科技金融。举个例子,传统金融的信用背书是抵押贷款,科技金融则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来做好科技企业的评价,进而更好地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早发现、早跟进、早培育、早服务,为能跑出来的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另外,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作为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对金融服务产生的影响,既保障金融安全稳定又能为创新提供空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