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曹雪已经退休,但每天依然很忙碌。
作为“冰墩墩”背后设计团队负责人,在设计师这一行,他可谓“名满天下”。有同行说,他靠着“吃老本”也够了。但他却始终咬着一股劲——要在以实用主义为主的传统语境下,“撕开一个口子”,用设计去表达、去“立言”。“设计的设是‘言’字旁,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
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的几天前,他刚刚为韶关始兴县设计了当地农业品牌Logo,在对“始兴”二字的拆解中,融入了众多丰富的当地意象。
“在地性”——是曹雪多次提到的高频词。他的家乡在南京,是一个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的资深“新广”。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广东城乡,为多地设计形象符号或品牌标识。最有名的或许是广州的城市形象标志,“广州”二字融入在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中,用点亮的“O”传达这座“千年商都”的开放气质。这正是他一直以来所致力的事——在与“在地”文化融合的前提下创作,在广东,就要为岭南文化,为广东文明代言。
9月29日,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主办,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创建助力‘百千万’——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在广州启动。作为活动嘉宾的曹雪在现场分享了他对于公益广告的创作理念。
“公益广告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曹雪在活动前接受南都“政观会客厅”栏目专访时说,今天来看,影响深远的公益广告,早已不局限于一句标语、一张海报,它更像是一切能引起人们不言而喻的默契表达。他鼓励年轻创作者,从脚下的土地里找灵感,用特有的元素、共情的表达去讲一个故事,去传递文明的理念。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雪,做客南都“政观会客厅”栏目并接受专访。郑鸿杰 摄
“润物细无声,是公益广告的最高境界”
南都: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各式各样广告包围的时代,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其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方方面面都在快速迭代。在您看来,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二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曹雪:在我看来,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两者并非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商业广告虽然在商业逻辑中运行,但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公益广告则更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观念的形成,它的成功可以为商业广告提供新的表达语境和伦理基础。
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差异,在于两者的目的与价值导向有所不同。商业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品牌、产品或企业,其价值实现最终指向商业利益的达成。而公益广告则立足于社会价值,尤其在一些公共议题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其传播目标主要是唤起社会意识、引导文明进步。
南都:您认为公益广告是如何引导文明进步的?
曹雪:我们会发现,在不同时期,社会对“文明”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随着社会对“文明”或“不文明”的认识转变、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公益广告要持续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这就对其内涵和外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我们现在不再过多去强调“请勿随地吐痰”,虽然它曾经也是公益广告的一个主要主题、一个主要内容。从呼吁“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的文明行为,到倡导“诚信”“友爱”的文明价值,这种变化背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实也有公益广告的“功劳”。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
南都:您认为,公益广告在实现社会价值引导作用的过程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变化?
曹雪:过去,公益广告扮演着“老师”“引路人”的角色,而今天,它更像是“朋友”“同行者”。“老师”,是走在“学生”前面的,大家跟着走就对了,这种价值传导方式更倾向于灌输、教育;“朋友”,是和大家同行的,朋友之间的价值传导,就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分享、共情来实现。
事实上,公益广告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今天来看,影响深远的公益广告,早已不局限于一句标语、一张海报,它更像是一切能引起人们不言而喻的默契表达。
公益广告要有“纵”有“横”
南都:您认为公益广告应具备怎样的特征?
曹雪:我认为,要从“纵横”两条线的视角来看。
“纵”,是指我们刚才谈到的时代性,时代性要求公益广告的议题、视角和表达方式要紧跟社会变迁,回应时代关切。“横”,其实就是在地性,比如,在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做公益广告,就不能脱离这片土地。我们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里找灵感,用特有的元素、共情的表达,去提升传播的效率——比如我们的粤剧、镬耳屋、骑楼这些建筑,还有我们日常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
一个是时代性,另一个就是在地性,我认为这是公益广告应该具备的两大特性。
“冰墩墩”设计团队。
南都:这样来看,公益广告离不开就地取材。您认为就地取材,应该怎么“取”?是“取”形式、载体,还是某些具体符号?
曹雪:我们谈到公益广告,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一张平面海报,或者一个视频短片。但公益广告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我们的城市空间、公共设施,都是可取之材。
做公益广告,目的是广而告之,而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和媒介传播,这是手段和路径。我之前一直讲,这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我想在这样的时代,每一个空间都是公益广告的载体。
举例来说,我曾经到过一个海边城市,这个城市在窨井盖和下水道旁边,都印上了一条黄色小鱼。这何尝不是一个公益广告?虽然没有文字,也不是一张海报、几句标语,但我想就算不同国家、民族的人走到这里,大概也能感受到它所传递的信息——海洋里面有生命,不能污染水资源。
南都:好的公益广告,能够高效传递信息和引导认知。您认为,今天的公益广告应该如何在表达上“迭代”?
曹雪:从设计的角度看,我认为公益广告不妨暂时丢掉“文字的拐杖”。今天,形态各异的屏幕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多数时间,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都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图形和画面变成了更为通用的解释和沟通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公益广告如果仅靠铺天盖地的标语来完成,就很可能导致其创作边界收窄、信息传递不畅的困境。
“设计是与人沟通、表达情感的事”
南都: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者、设计教育者,也是一名曾经的广告从业者,您对如今的公益广告创作者,尤其是年轻创作者,有哪些创作或者从业方面的建议?
曹雪:在表达上需要深入浅出,在创作态度上应该放低身段。
深入浅出,其实是做减法。我经常讲一句话,叫做“不能再多一笔”,也就是画面或者文案再多一笔一字,可能就影响传播,甚至让人产生歧义。
放低身段,也就是公益广告的创作者,更要走入基层、体察变化。举例来说,在广东,近年来很多公益广告是围绕“百千万工程”这一主题创作的。操刀这样的公益主题,创作者就不能坐在家里面臆想乡村生活,或者只是简单搜索后,看到某一个局部再把它放大,而是要真正了解受众,也就是生活在乡村的人身上,观察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是什么。
曹雪团队设计的广州城市形象LOGO。
南都: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从业者是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您怎么看AI对设计行业的影响?
曹雪:人工智能有“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点,它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但它不会替你思考。关键还是看我们怎么用它,让它为人的温度和创意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被工具牵着走。
对于设计工作而言,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聪明到能替代很多人力工作,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守住自己身上“人”的那部分,科技越强大,人文这一块就越不能丢,反而要更加强化。我们都希望,不管人工智能将来多发达、多智能,它都始终是有温度的,而不是变成冷冰冰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鼓励年轻人多尝试新工具、新手段。但我想提醒的是,手段再高明,也别忘记“设计”这两个字里还有个“言”字旁——设计终究是与人沟通、表达情感的事。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设计:何欣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编辑:卢婉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创意助力“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