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学堂】
安心出行,快乐过节
(糖友专场)
十一黄金周是难得的放松机会
何况今年有8天长假!
对于糖友而言,出行需多一份细心
做好科学规划
同样能享受轻松惬意的假期
现在就为糖友们梳理一份
全面的出游指南
助您平安快乐度过假期
PART.01
出行前
做好“万全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
出行前的准备是糖友安全出游的“第一道防线”,划三大重点:医疗保障、血糖监测、行程规划,避免因准备不足引发血糖波动或应急风险。
医疗准备:带足“武器”,备好“预案”
▷药品清点与携带:根据出行天数,准备足量的降糖药(口服药或胰岛素),建议在此基础上多带3-5天的量,以防行程延误、药品丢失或损坏。胰岛素需注意保存: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入保温袋(避免直接接触冰袋,温度保持2-8℃),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不超过25-30℃)下保存,无需冷藏,但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如汽车后备厢)。
图源:AI生成的素材
▷监测工具齐全:携带血糖仪、足量试纸、采血针、酒精棉片,提前检查血糖仪电量和准确性,也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避免传感器受到挤压或撞击。
▷应急药品补充:除降糖药外,需备好低血糖急救药品(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以及常用感冒药、止泻药、创可贴等,避免因旅途劳累、饮食变化引发感冒、腹泻等问题,进而影响血糖。
图源:AI生成的素材
血糖评估:稳定状态再出发
出行前1-2周密切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确保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一般建议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小于10.0mmol/L;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
若血糖持续偏高(如空腹小于13.9mmol/L)或频繁低血糖,应暂停出行计划,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待血糖稳定后再安排行程。
避免在出行前随意更改降糖药剂量或种类,以免引发血糖波动。
行程规划:“量力而行”,避开“雷区”
▷选择合适目的地:优先选择交通便利、医疗资源完善(如附近有二甲或三甲医院)的地区,避免前往偏远山区、高原或极端气候地区(高温易导致脱水、血糖升高,低温可能影响胰岛素吸收)。
▷控制行程强度:避免安排过于紧凑的行程,每天预留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劳累易导致血糖降低或升高)。建议以“休闲游”为主,减少长时间步行、登山等高强度活动。
▷提前了解饮食信息:若前往外地,可提前查询当地饮食特点(如是否偏甜、偏咸),规划好就餐地点(优先选择能提供清淡、定量餐食的餐厅),避免因饮食不适应导致血糖失控。
图源:AI生成的素材
PART.02
旅途中
精细化管理,守住“血糖防线”
旅途中的饮食、运动、用药变化是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需做到“定时、定量、规律”,同时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应对异常情况。
01
饮食管理:
“控总量、调结构”,吃得安心
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坚持“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适量肉蛋,少油少盐少糖”。避免食用高糖食物(如甜点、含糖饮料、当地特色糖果)、高油食物(如油炸小吃、肥肉)及高盐食物(如腌制品、酱菜)。
灵活调整主食量
若当天活动量增加(如步行较多),可适当增加主食摄入量(如多吃1-2两杂粮饭);若活动量减少,则减少主食量。
应对“特色美食”
面对当地特色美食,可少量品尝(如尝1-2口),同时相应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例如,吃了一块当地糕点,需减少半碗米饭,并增加蔬菜摄入。
注意饮水
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少量多次饮用),以白开水、淡茶水为宜,避免饮用含糖饮料。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可适当增加饮水量,防止脱水。
图源:AI生成素材
02
运动管理:
“适度适量”,避免“极端”
选择合适运动时间
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低时运动(易引发低血糖),建议在餐后1小时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慢走),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避免突发高强度运动
若想尝试当地的运动项目(如骑行、爬山),需从低强度开始,逐步适应,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和“糖尿病识别卡”,以防发生低血糖时无人协助。
03
用药管理:
“按时按量”,不打“折扣”
口服药
定时服用:严格按照平时的服药时间和剂量服用,若因行程导致就餐时间推迟,可适当调整服药时间(如餐前药可随餐推迟),但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胰岛素
规范注射:胰岛素注射时间、部位、剂量需与平时一致。注射部位优先选择腹部(吸收稳定),其次是大腿外侧;若在户外注射,需注意手部卫生,用酒精棉片消毒皮肤后再注射。
避免“漏服漏打”
可设置手机闹钟提醒用药时间,将药品放在随身携带的包中(而非行李箱),避免因忘记拿取导致漏用。若不慎漏服口服药或漏打胰岛素,需根据漏用时间和药物类型及时咨询医生(可提前保存主治医生电话,方便远程咨询),不可随意补用双倍剂量。
04
血糖监测:
“加密频率”,及时预警
旅途中建议增加监测频率
每天至少监测4次(空腹、早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睡前);若进行高强度活动、饮食不规律或出现不适症状,需额外增加监测次数。
记录血糖变化
随身携带记录本或手机记录血糖值、监测时间、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及用药情况,便于医生后续调整方案,也能帮助自己总结血糖波动规律。
识别异常信号
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等症状,可能是低血糖,需立即监测血糖,若小于3.9mmol/L,及时补充糖果或含糖饮料,15分钟后再次监测,若血糖仍未回升,需再次补充;若出现口渴、多尿、体重快速下降等症状,可能是高血糖,需及时监测血糖,必要时就近就医或线上咨询医生。
PART.03
返程后
及时调整,回归“稳定状态”
假期结束后,身体和生活节奏需要逐步调整,避免因“节后综合征”导致血糖波动。
1.饮食与运动:快速回归“日常模式”
返程后1-2天内,恢复平时的饮食结构和食量,避免因假期暴饮暴食导致血糖升高。逐步恢复日常运动量,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如假期久坐后突然进行高强度锻炼)。
2.血糖监测:持续观察,及时调整
返程后3-5天内,继续保持较高的血糖监测频率,观察血糖是否恢复至假期前的稳定状态。若血糖出现持续异常(如偏高或偏低),需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假期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总结经验:为下次出行“打基础”
回顾本次出行的血糖记录,总结哪些因素(如饮食、运动、环境)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哪些应对方法有效,为下次出行积累经验。
糖友们
“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灵活应对”
就能在享受假期的同时
守住血糖安全防线
希望这份指南能为糖友们提供实用参考
祝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黄金周!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