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成都世纪城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现场,出生于1997年的筠连红茶制艺非遗传承人王净的展台前热气氤氲。她手执茶壶,将三杯色泽各异的茶汤依次排开——“早春梅仙”的花果蜜香俘获了女士们的芳心,“又见秋月”的浓郁高香则备受男士青睐,还有为年轻人准备的冷泡茶“青壶小隐”。这场面与一个月前她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展示如出一辙,但此刻,她面对的是更真实的国际采购商和年轻消费者。
“这杯‘又见秋月茶王红茶’,用的是白露后采摘的当地特有品种,高香、蜜香带橘糖香。”王净向驻足者解释,这也是筠连红茶——传统工艺的特色代表。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该县共产茶2.46万吨,其中红茶8550吨。茶农收入实现16.53亿元,加工产值21.21亿元,综合产值达85.03亿元。这场农博会成为筠连红茶年度品牌营销的关键节点,也是观察其产业战略的微观窗口。
王净告诉湾财研究员,临近中秋,公司已接到部分订单,但她更在意的是如何让年轻人停下脚步,品尝一杯真正的中国好茶。
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现场来自筠连的红茶制艺非遗传承人王净正在整理展台。
川红工夫何以跻身“三大高香红茶”?
历史与技艺的双重积淀
筠连县的种茶史可溯至唐代,而筠连红茶的现代化叙事始于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在西南设立7个红茶推广站,筠连作为唯一县级站,站长戴心镛在天上宫演示红茶制法,标志着“川红”正式诞生。1956年,国家外贸部在筠连建立西南唯一红茶示范厂,茶叶经马帮运至宜宾,沿长江抵重庆加工,最终由满洲里出口苏联,奠定了其国际化基因。
作为川红工夫的典型代表,筠连红茶因品质独特,与滇红、祁红并称“中国三大高香红茶”。在百年传承中,一代代“筠州茶匠”不断完善工艺,形成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初制工序,以及园筛、撩筛、拣梗等8道精制工序,共12道核心技艺。如今,生产线已向规模化、智能化升级,如醒世茶业建成单日加工3万斤鲜叶的智能化生产线,为“黄金白露”“仙雾凤茗”等产品品质稳定性提供保障。
这种技艺与国际化基因延续至今。2024年,筠连建成西南首个新茶饮标准化车间,单日可加工鲜叶40万斤;茶叶出口覆盖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一带一路”10余国,新茶饮原料出口同比增长120%。
在此背景下,王净所在的凤鸣茶业(1961年建厂)已实现从“仙雾凤茗”传统线到“青壶小隐”年轻化子品牌的双轨运营。在她看来,这种双品牌战略正是老牌茶企应对时代变化的缩影:“‘仙雾凤茗’坚守非遗技艺的严肃性,而‘青壶小隐’则是我们用‘糖衣’包裹的‘良药’,让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喝到真正的好茶。”
展会现场前来品筠连红茶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气候特色农产品”认证背后,
藏着怎样的自然密码?
农博会上,王净特别强调筠连红茶的“气候特色农产品”认证——2025年5月,中国气象局授予这一称号,认可其独特风土。
宜宾市筠连县银星村生态茶园。
据悉,筠连县这座地处川滇交界处的山区小县,最高海拔1777.2米,最低海拔368.5米。森林覆盖率56.45%,年均负氧离子浓度4018个/m³,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境内86%的土壤富硒,加上温和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造就了筠连红茶独特的“橘糖香”和醇厚口感。
这种自然禀赋直接转化为市场优势。当地主栽品种“早白尖”发芽比江浙早20-30天,使筠连春茶抢占时间窗口;而白露时节昼夜温差拉大,催生“黄金白露”特有的醇和滋味。据筠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强化加工产能保障,承接早春茶鲜叶红利,针对早春茶鲜叶“短期集中、易变质”特性,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联动提升加工能力:政府投资6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近2亿元,改造新茶饮原料生产线11条,其中筠连茶业建成单日加工鲜叶30万斤、精制毛茶8万斤的初精制一体化车间,年产能居全省前茅;醒世、凤鸣等20余家龙头企业完成生产线升级,醒世茶业日加工2万斤鲜叶红茶生产线高效运转,确保早春茶鲜叶“当天采摘、当天加工”,避免品质损耗。
一片绿叶如何点绿成金?
看茶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模板
农博会筠连红茶展位上采购商络绎不绝,筠连巡司镇银星村相关负责人也展示了一组数据:该村2.2万余亩茶园年产值超亿元,连续多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同时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集中连片、宜机作业、统一管理”。类似的专业村在筠连有50余个,构成乡村振兴的支柱网络。
品牌价值全国第八,
筠连红茶如何破局年轻化与全国化?
尽管成绩显著,王净在农博会交流中仍坦言危机:“筠连红茶品牌价值已达46.92亿元,位于全国第八,但消费者认知度远低于滇红、祁红,全国知名度仍需提升。”
对此,县政府以“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一边聘请专业机构重塑“川红故里”定位,制定地理标志标准;一边培育醒世、凤鸣等龙头企业,让“黄金白露”挺进京苏高端市场,“仙雾凤茗”覆盖浙闽传统茶区。文化赋能成关键抓手:川红博物馆里,1959年敬献毛主席的茶样静述辉煌;非遗工坊中,3500名“筠州茶匠”延续着手工揉捻的温度。
线上渠道的开拓亦声势夺人。村官直播大赛创下百万观看量,茶园VLOG在小红书疯狂刷屏,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亿元。线下,115家体验店从陕西开到青海,茶旅路线年引流5万人次。但筠连的发展目标不止于此——“未来三年,我们将在西安、重庆等城市新建直营店,推出定制茶礼和研学课程。”县茶业中心负责人透露。
从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到抖音的“村官带货”,从茶山的非遗工坊到都市的体验店,筠连红茶正在编织一张立体渠道网络。正如一位业内观察者所言:“区域品牌的全国化,本质是文化叙事与渠道效率的双重博弈。”而筠连,正试图用一杯茶的温度叩开这扇大门。
醒世茶业推出了茶月饼。
95后的王净则将百年川红功夫装进便携易泡杯,推出专为冷泡设计的“轻享装”,让茶融入办公室与健身房。“不让历史成为负担,而是让喝茶变轻松。”这位非遗传承人将围炉煮茶变为社交仪式,用“日光味的甜”代替专业术语。在她看来,吸引年轻人不仅要产品便捷,更要将文化转化为他们认同的语言。目前,王净团队已尝试小红书种草、直播带货等年轻化传播,让“橘糖香”触达Z世代。
【尾记】
“汤色红艳,有蜜糖香。”农博会闭幕当日,王净收到不少采购商的品鉴评价。这份专业评价,与她曾祖父时代出口苏联的川红工夫工艺记录遥相呼应。从马帮驼铃到高铁疾驰,从政治献礼茶到新茶饮原料基地,筠连红茶的百年嬗变,恰是中国农产品品牌现代化转型的缩影。
筠连红茶在展会现场受到消费者好评。
文图/南都·湾财社研究员 郑晓慧
编辑: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