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的标签,不再是“制造业独大”,文旅与版权产业,正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筹码。
近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发布了《促进文旅产业与版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最高奖补2000万元,影视基地等项目叠加省级资金后最高更可获得4000万元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同类政策中都格外突出。
这是一向以“硬科技”著称的黄埔面向“软实力”的全面进军,今年以来尤甚。政策覆盖游戏电竞、影视短剧、旅游演艺等十多个领域,首次将多个新兴业态纳入支持范围。
不过,文旅与版权经济的发展并非脱离黄埔的制造业根基,而是要通过政策创新引导与制造能力嫁接,实现相互赋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基于区域发展现实的战略必然,也意味着,产业的边界正在模糊。
9月26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召开文旅产业与版权经济政策发布会暨招商促进会。
如何求同存异?
走“文旅+版权”融合创新之路
黄埔新出台的《措施》分为5大板块,共有20条具体政策,覆盖游戏电竞、影视短剧、旅游演艺等十多个业态,是对其原有“文旅10条”“游戏电竞10条”等政策的系统性升级,被称为该区3.0版的文旅政策。
与以往政策相比,最明显的是支持力度的升级。《措施》展现了空前的决心,对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文旅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励。对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文旅体娱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
为何黄埔在此时推出如此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可以说有水到渠成之意。
在全国层面,文化和旅游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初,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明确要求“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并提出深化“文旅+百业”的发展思路。广东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也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全省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3万亿元。
此时的黄埔,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自2022年实施“文旅10条”以来,黄埔已扶持96家企业的114个项目。截至今年8月,全区文体娱市场主体达5730家,较2023年初增长61.47%。作为广东经济强区,黄埔需要在文旅强省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
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纷纷发力文旅产业的竞争下,黄埔需要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相比广州老城区,黄埔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不占绝对优势,规模上也有一定差距。国家政策特别强调要“推动文学、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等知识产权(IP)相互转化”,而黄埔历来都是版权大区、版权强区,这也成为黄埔版权经济政策的核心理念。
湾区(黄埔)影视文化出海产业园开园。通讯员 李剑锋 摄
“文旅+版权”的融合创新之路,成为黄埔突出其产业功能区的特色。黄埔有意对文旅产业与版权经济进行系统性布局,政策设计呈现明显的全产业链思维,涵盖“创意产生-内容制作-平台支撑-市场推广-出海运营”的完整生命周期。
政策支持范围也随之扩大。黄埔首次将大型营业性演出、新型演艺空间、微短剧、潮玩IP、游戏电竞、网络文学等新兴业态纳入重点支持范围,这些都是对当前产业风口的前瞻布局。
当中,黄埔对微短剧领域的支持尤为全面。政策构建了从基地建设、内容创作到文化出海的全链条扶持体系。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微短剧拍摄基地,按投资额10%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分账收入50万元以上的微短剧,按收入1%给予出品方最高15万元奖励。
怎样探索创新?
多项“首创”直击发展痛点
长期以来,黄埔区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并闻名全国。如今,随着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革,发展文旅产业与版权经济成为黄埔经济多元化战略的关键落子。
这一转型建立在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黄埔聚集了5000多家文体娱市场主体,又建设有9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承载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三大板块空间布局,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一定规模的生态。
版权经济更是黄埔区的传统优势。区内版权资源丰富、版权企业众多,已形成了工业设计、信息科技、数字文化、游戏动漫、智能制造等五大优势集群,培育了视源、佳都、奥飞、4399等一批知名公司。
黄埔此次政策升级,尤其在版权价值转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旨在将版权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打造经济新增长极。“我们充分学习了国内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黄埔实际,提出了多项首创”,黄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版权局局长谭致远表示。
今年6月升级启用的华南版权服务大厅。
政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机制创新直面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
例如,为破解文旅项目“用地贵”,政策创新设计了土地出让起始价设定机制。对经黄埔认定的重点项目自持部分,在满足国家规定出让最低价标准之下,起始价可按办公用途市场评估价的50%及规划用途市场评估价两者中取低值确定,可售部分的起始价按规划用途市场评估价确定,这显著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更引人关注的是,政策直击版权企业项目前期投入大、短期难见收益的痛点,最大限度放宽营收要求,在全市首推“年度没营收照样奖励”措施。对获得国内头部创投榜单前30强的投资机构累计股权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即使没有年度营收也可获得奖励。
政策还特别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鼓励园区培育规模以上企业,每培育1家最高奖励5万元。对入驻经认定园区的文旅企业,按实际租金最高50%给予扶持,有效降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成本。
“这些措施可以与省市的文化政策、版权政策有效衔接,形成更多叠加优势”,谭致远表示。加之黄埔今年6月升级启用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南版权服务大厅、正式揭牌成立的广东(广州)游戏企业服务中心和广东(广州)游戏出海服务中心等实体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这种既给资金又给服务的“平台思维”,更易于形成长期吸引力。
以广东(广州)游戏企业服务中心、华南版权服务大厅所在的广纳院本部园区为例,广州纳米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商总监赵岩表示:“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支持园区聚合版权、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资源势能,形成产业生态矩阵。”
如何稳扎根基?
打造创意与制造的衔接链条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黄埔的文旅产业与版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全球产业竞争转向“硬件+软件+服务”的综合生态竞争后,“代工生产”与“品牌创造”的价值差更为显而易见。今年7月,黄埔就出台了广州市首份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专项政策“生产性服务业8条”,当中通过“设计+”等八大行动直指制造业转型痛点。
文旅与版权经济所代表的软实力,是帮助制造业突破价值链低端困境的重要力量,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
这样的赋能路径,首先体现在IP价值转化上。例如,黄埔的政策明确支持潮玩潮流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发挥创意优势,开发运营版权产业IP周边产品。对企业的IP周边产品年度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这一政策直接连接了版权创意与传统制造。本地制造业企业可依托自身的生产能力,结合热门IP,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实现从“代工生产”到“品牌创造”的转变。
华南版权服务大厅里展示了许多文创IP产品。
例如,奥飞娱乐创作了“超级飞侠”“喜羊羊与灰太狼”“巴啦啦小魔仙”“贝肯熊”“萌鸡小队”等多个经典动画IP,并以年轻人群体为核心用户创立潮玩品牌。“目前,奥飞的IP正陆续向黄埔迁移”,广州奥飞硅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将依托多年积累的发展优势,结合现行政策,通过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吸引更多优秀的文创IP与产品入驻产业园区,并在黄埔以不同形式的落地活动进行展示。
在工业设计领域,版权转化同样空间广阔。业内人士指出,黄埔聚集了一批工业设计企业,政策鼓励其将设计成果版权化,通过版权交易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不仅能提升设计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能通过设计升级推动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
目前,黄埔已集聚4个国家级、38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能够有效帮助传统产品通过外观、功能、用户体验的优化,显著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文旅业态则可赋能制造业场景创新应用。黄埔区密集的工业厂房、丰富的工业遗产,本身就是独特的文旅资源。此次政策支持活化利用各类载体,创新打造新型演艺空间,并对投资建设剧场最高奖励200万元,为“工厂改造+文旅”提供了路径。
数字技术也将赋能制造业融合升级。作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所在地,黄埔区拥有发展数字文创的肥沃土壤。此次政策将支持版权产业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化创作领域的应用。反过来,这些技术又可以赋能制造业,实现“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等创新应用,加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总投资16亿元的科岭荟·湾区文化出海基地,定位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出海核心枢纽,以及数智影视产业创新高地。中关村意谷(广州)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曾鑫磊表示,基地将面向大湾区内影视、短剧、游戏等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从培训、虚拟拍摄、AI内容创作、版权保护及交易、内容海外发行的全链条服务。
湾区文化出海基地暨湾区数智影视港已启用。通讯员 李剑锋 摄
可见,黄埔还积极搭建出海平台,帮助本土文化IP和衍生制造产品走向世界。这意味着,一个在黄埔诞生的动漫形象,其周边产品可以从设计、生产到海外营销获得全链条支持,有望实现“黄埔IP,全球卖货”。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州观察|南都视角,解码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