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长护服务目录发布,广州人的“第六险”将有啥新变化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9-30 11:11
图片

“老妈瘫痪卧床后,白天黑夜都得盯着,我熬出了黑眼圈,身体也快扛不住;问了护工价格,比我退休金还高,哪敢请?”林阿姨的吐槽,道出了无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累、花钱愁”的两难。

2025年9月25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下称《目录》),对服务项目内涵、基金支付范围等进行统一。广州市作为长护险的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自2017年以来,累计超过13万人享受待遇,基金的累计支出超过51.8亿元。《目录》实施后,广州人的“第六险”将会有哪些变化?目前市民参保情况如何?


“零门槛”参保,惠及千万家庭

“老妈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后,一刻都离不得人,我只能提前退休全天守着。每天喂饭、帮着翻身、夜里还要频繁起身查看,身体早就熬垮了;想请护工,一个月几千块的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碰到不专业的,还得担心妈遭罪。”50岁的广州本地人林阿姨回忆起此前的照护困境,仍满是疲惫。直到她为母亲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如今每天都有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我也能松口气,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了。”

在广州工作近20年的王先生,同样也是长护险的受益者。前年,他的父亲从湖南老家来穗,因糖尿病接受腿部截肢手术后,虽在医院完成基础康复,却仍需长期专业照护,无奈之下只能入住天河区一家养老院。“偶然得知这家养老院是长护险定点机构,就试着申请了。”王先生告诉记者,有了长护险,不仅能减轻一部分费用压力,后续还能申请居家护理,把老爸接回家里住,“熟悉的环境能让他更安心,我也能随时陪伴在身边。”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广州自2017年启动长护险以来,在为失能老人家庭“托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大家亲切称为社保“第六险”(另外五险是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哪些人可以享受长护险保障?根据《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只要是广州职工医保参保人,或是年满18周岁的广州居民医保参保人,在参加广州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参加长护险,由医保经办机构为其建立长护险参保关系。

不过,参保并不意味着直接享受待遇,还需通过“长护险评估”环节。评估分为失能评估、延续护理评估和设备使用评估三类,若家中有失能亲人,家属可以通过“粤医保”小程序、“穗好办”APP,或者直接找经办机构提交评估申请。

据广州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待评估申请审核通过后次日即可安排评估,全流程为13个工作日。在服务监管方面,广州还引入了定位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实时追踪照护师上门服务时长与质量,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在“广东民声热线”节目中披露,截至2025年6月底,广州市长护险参保人数已达1229.7万人;自试点以来,累计有超过13万名失能人员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基金累计支出超51.8亿元。为支撑服务落地,目前广州已设有269家长护险定点医疗机构,覆盖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庭服务机构等多种类型,可供失能家庭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36项服务明确定义,由基金支付

符合长护险待遇享受条件,失能人员将会得到哪些照护服务?新出台的《目录》明确了36项服务,按“生活照护类”和“医疗护理类”分类管理。生活照护类包含20项,覆盖饮食、排泄、清洁等8大类;医疗护理类包含16项,涵盖一般检查、基础护理、康复指导等4大类。

国家医保局要求,新开展长护险工作的地区,要严格遵照《目录》向参保人提供服务,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服务范围;已建立本地区长护服务项目目录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要对照国家目录,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统一规范。

这些纳入《目录》的服务费用,均按规定由长护险基金支付。目前在费用支付方面,广州职工参保人员由长护险基金按机构护理75%、居家护理90%的比例支付;居民参保人员由长护险基金按机构护理70%、居家护理85%的比例支付。以享受长护险3级待遇的长期失能人员为例,职工参保人机构护理可享受报销限额为“120元×75%”,实际长护险可支付90元/天,大幅降低家庭支出。林阿姨表示,“以前请护工每月要6000元,现在压力小多了。”


护理人才缺口待解,职业化进程加速

作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的重要解决方案,2016年6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此后,长护险在全国49个城市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长护险制度覆盖1.9亿人,支出超过850亿元。

尽管长护险成效显著,专业护理人才的短缺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2021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而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人。按1:4的护理比例计算,人才缺口超1000万。

《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护理行业存在“三高三低”困境:平均年龄高、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学历水平低、薪酬待遇低、职业认同低。

为解决上述难题,2024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医保局联合颁布《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将长期照护师纳入国家职业体系。2025年4月24日,国家医保局、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做好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推进长期照护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2025年6月27日,广东颁发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101名从业人员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据了解,这些人主要来自康养服务机构,年龄跨度从23岁至49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较高。持证人员不仅可深耕现有养老机构,以专业技能提升服务质量,还可进一步顺应居家养老趋势,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者提供个性化上门服务。

广东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照护师已经纳入了“技能照亮前程”职业补贴计划,“持证人员可申领职业技能补贴,薪酬标准将与资格等级挂钩,初级、中级、高级照护师待遇逐级递增,让更多的护理人员愿意拿到这个证,也让更多的护理机构更多地招收有资格的人员。”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未来还将加强宣传,让全社会能够尊重、理解这一职业。


商业长护险补位,构建多层次保障

在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背景下,庞大的“银发浪潮”对医疗保健、生活照护有着巨大需求,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有业内分析指出,尽管广州长护险已覆盖千万人,但作为社保“第六险”,其定位仍是“保基本”,难以满足所有个性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商业长护险正成为重要补充,探索多层次照护保障体系。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近年多次释放支持信号。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首次明确定义银发经济,并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扎实推进人寿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更好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中的作用;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五年建立多元商业养老金融体系”,为商业长护险发展铺路。

有业内人士称,商业长护险可在三个方面对政策长护险进行“补位”:一是扩大保障范围,将政策险未覆盖的“半失能人员”“失智人员”纳入保障;二是提高报销额度,对政策险报销后剩余的护理费用进行二次报销,或提供更高日额补贴;三是拓展服务选择,允许参保人选择非定点高端护理机构,或定制24小时专属照护服务。

不过,商业长护险发展亦面临挑战。某寿险公司销售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商业长护险需“年轻时投保、老年时享受”,服务延迟性强,加上公众对老年护理需求认知不足,市场接受度仍较低。“但随着政策险评估标准完善、老龄化意识提升,未来商业长护险有望与政策险形成‘基本+补充’的互补格局。”

记者留意到,近期多家险企发布的半年报也均提到,广泛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加大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及满足备老、养老和失能等人群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健康保险产品等创新,与此同时,推动养老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融合,将“保险+养老服务”作为未来新的增长方向。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长护险的价值不仅在于费用报销,更在于让失能人员“有尊严地生活”,让照护者“卸下重担”。正如林阿姨所说:“以前总怕自己先累倒,现在有了专业护理和保障,终于能安心陪着老妈了。”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