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制造业版图上,佛山以约3万亿元的规上工业产值、超10万家工业企业书写着“中国制造”的辉煌篇章。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这座制造业大市面临一道深刻的发展命题:产业加速变革的当下,如何让产业工人队伍跟上时代步伐?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佛山市总工会谋篇布局,以系统化思维做解,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佛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能竞赛。
“产改”为何是“必答题”
佛山“产改”迫切性具有典型性。以制造业立市,中小企业基数大,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佛山锚定“再造一个新佛山”目标,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三箭齐发”,正加速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期市政府印发的《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更是彰显了这座城市产业升级的决心。
需要正视的是,佛山在技能人才方面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尽管佛山技能人才总量128.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1万人,占比达35.02%,但新兴产业所需的数字技能、智能装备操作等人才依然紧缺。
在南海狮山某工业机器人制造车间内,“00后”工人们操作着机械臂,与印象中的“进厂打螺丝”的场景有云泥之别;在海天智能工厂,偌大的产线只有寥寥数人即可实现每小时灌装5.2万瓶酱油,所有码放、贴条流程都实现了自动化。走访期间,不少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急需既懂技术又具备创新能力的“新蓝领”。
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跟不上新技术、新业态需求,年长产业工人难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种“青黄不接”的人才困境成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掣肘。
“产改”的要义,既在技能升级,也在精神凝聚,唯有抓住“人”这一核心变量,才能让制造名城佛山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占据主动。
“产改”做对了什么
在鲜明方向指引之下,佛山市总工会深谙“产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佛山作为“先行者”,探索构建产改“政策矩阵”,形成系统推进合力。在此过程中,市总工会落实牵头抓总职责,推动与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再因地制宜,以梯度力量推延至各区、各镇街,渐渐形成了上下联动、多点开花的“产改”新格局。
其一,是打造思想政治引领“佛山样板”。2024年,46名优秀职工和集体荣获全国和省级荣誉,10名佛山“大城工匠”站到聚光灯之下;佛山各级工会开展劳模工匠宣讲超600场次,参与职工近3万人次;全省首部工人运动史主题原创舞台剧《燎原》在佛山诞生,荣登全国职工文艺“五一”云展播平台;还通过地铁劳模专列、风采展等多种渠道,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体系。
其二,是筑牢基层工会组织“桥头堡”。2024年,佛山新建基层工会266家,新发展会员超2万人,推动了19个镇(街道)的新业态行业工联会实体化运作;50名新业态劳动者被选拔出来,担任各级新业态工会代表,一个线上线下常态化联系的服务矩阵被搭建起来;佛山还投入3811万元建设补助经费支持工人文化宫建设,其中三水区率先实现区镇两级工人文化宫全覆盖……“产改”的活力源于基层,正是这些扎实的基层建设为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其三,是构建技能培育的“生态系统”。仅以去年为例,佛山就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160多项,其中特别聚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以赛促学;市总工会连续第八年联合开展“佛山市工匠式职工技能人才队伍培育计划”行动,发放技能晋级补贴超170万元、学历提升补贴199.6万元。其中,顺德区创新构建“1+10+N”工匠学院体系,区镇两级投入500万元,形成“政、校、企、协”四方联动机制,推动“订单式”培训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人社局、教育局等协同并进,多管齐下,让工人技能培训在全市蔚然成风。
佛山还注重提升服务保障“温度指数”。佛山西甲、德“BA”、F3龙舟超级联赛等一系列叫得响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工会大大小小的高质量文体活动和送到心坎上的万余份健康体检礼包,都无形间增加了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随处可见的工会驿站持续建设、升级,已成了为广大新业态劳动者遮风挡雨、放松身心的“小家”。在维护职工权益保障方面,全市工会2025年上半年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726.9万元,更与法院、人社等积极对接助力纠纷解决,承办工会法律援助案件,帮职工挽回数亿元损失;工会发放百万消费券,系统联动近2000家企业打出消费优惠组合拳促进职工消费;推出20条市级、38条区级职工乡村疗休养线路,惠及职工1.3万人次,各级工会竭诚服务职工,职工与工会实现了“双向奔赴”。
9月29日,佛山市城市配送行业工联会向外卖小哥送上中秋月饼及节日慰问。
“产改”还应该怎么做
产改,是一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一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革命。
向内看,职能部门间协同配合的制度性问题依然存在,佛山“产改”工作协调机制在市级层面仍需理顺。前段时间,佛山建立决咨委,市委书记点题此举意在“强化市级统筹”。“产改”亦是如此,若成立市领导挂帅的产改工作高层协调机制,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或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真正的工作合力,同时增强市级层面的推动作用。
还应该明确,“产改”的所有重点问题应该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必须承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挑战,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网络时代,使他们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征。需要不断反思:产改的覆盖面是否足够广泛?职工的参与度是否达到预期?意识是否真正深入人心?
对职工而言,其在意的无非是“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让“产改”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的核心在于,具体项目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是否满足了产业工人自身成长的需求,是否能够让职工感受到“被认可”“被看见”的精神价值。在具体的发动过程中,更要善用网络的力量,发掘如景德镇“鸡排哥”一样的“平凡人物”“日常小事”,切实增强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
向外看,“产改”要时刻聚焦于服务产业发展大局的任务。它如何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是否促进了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上的协同?当前,产业集群内的人才流动仍存在壁垒,探索建立更开放、更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互认体系,才能助推技能人才在集群内自由流动,实现价值最大化。此外,还应积极推动一流的产业工人参与到行业标准、工艺标准的制定中,推动“佛山制造”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变。这需要具体的项目统筹,以“利益趋同”发动广泛的中小企业的主动参与。
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佛山需要在这场产改中蹚出一条新路。这其中的主力军——佛山市工会系统,正以具体的“行动指南”,打响“佛山产改”的品牌。
未来,佛山“产改”需要更加注重建立长效机制,让成果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和支持。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产改”真正成为助推产业工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引擎。
文:孙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