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建立个人的、真实的表达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9-30 21:09

9月27日,“时代印记——孙黎、梁宇、罗奇美术作品展”在深圳市罗湖美术馆开展,该展是罗湖美术馆在2025年“十一”期间推出的重要艺术项目,既是喜迎国庆与中秋佳节的文化献礼,也以艺术的方式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展览通过孙黎、梁宇、罗奇三位艺术家的当代创作,凝练时代精神,各自以独具个性的视觉语言,传递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历史记忆与当代思考的审美体验。

此次展览共展出三位艺术家近年来的120余件代表作品,涵盖油画、水性综合材料等多种媒介。他们积极介入观念表达与材料实验,赋予作品以鲜明的当代意识和诗性气质。孙黎的绘画凝重中透出哲思,梁宇的色彩结构富有建筑性的张力,罗奇则善于在具象与意象之间建立叙事的神秘通道。三者风格迥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建立个人的、真实的表达。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展现对艺术本体的持续叩问与个性诠释

 

“时代印记——孙黎、梁宇、罗奇美术作品展”,汇聚三位不同年龄的艺术名家精品力作。他们的创作不仅承载着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更映射出对艺术本体的持续叩问与个性诠释。本次展览在语言体系上既呼应宏大的时代叙事,又彰显出强烈的个人美学风格,构成一场多元对话的视觉现场。

孙黎、梁宇、罗奇皆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均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学术影响与创作实绩的艺术家。他们以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持续拓展绘画的语义边界,并积极参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建构。罗湖美术馆始终秉持弘扬岭南文化的使命,致力于推动具有思想深度与语言创新的艺术项目。

图片

三位艺术家均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担任重要职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展等国家级权威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收藏。他们在个人创作中成就斐然,赢得了盛誉。

孙黎作为一位国内知名艺术家辛勤耕耘,30多年来执着地从事美术创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78件作品参加了由原文化部、中国美协及各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专业学术展览并获奖,中国美术馆等多家重要机构也收藏了其创作作品。其成功的关键是孙黎能够在美术创作中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中国人民的真、善、美,并将历史与文化的担当以美术创作独具个性风格的表现语言相结合,创作了众多油画、水彩、版画作品。

图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认为,孙黎的这些作品如凝固的史诗,将会流传于世。而孙黎对土地、人民、家园的热爱可谓是其创作的“原动力”。孙黎作品中的“民族性”“人民性”“正能量”“慈悲与大爱”“勤劳与善良”这些因素以十分明确的笔调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品格属性正是我们要倡导的。孙黎作品在艺术上的“叙事性”与“绘画性”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弘扬了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这种高度,相信孙黎会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创作出无愧于中国特色的时代力作。

 

展览场成为能够展现象征性意义的实验场

 

艺术家梁宇此次展出的是《信号·2025》系列作品。“信号”在梁宇的创作中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意义。在他的信号灯系列作品中,信号的表象物——信号灯既可能出现在静默的站台上,也可能出现在沿线空寂的房子旁,还可能出现在静谧、寂寥的旷野中。在这些寂静、诗意的场景中,古朴的信号灯别有意味,是时代的印迹、回忆的线索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从2009年起,消逝的工业风景成为艺术家梁宇艺术创作的一个主题,他的作品和个人画展的名称中开始采用“信号灯”“信号”这样被他赋予了象征性意义的关键词。经过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信号灯”已经成为其作品中独特的视觉符号和鲜明的图示语言。那些带着时代印迹的信号灯被从原有的环境中抽离,与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和元素重新组合在一起,跨越了时空,形成了新的陌生化场景,成为艺术家建构的异托邦场域,在消解过去的过程中又构成了现在,“信号灯”因此而演变成为更具广泛意义的“信号”,它既引人回望历史和时间的深处,又引人朝向更遥远的未来。

800x534_68db98d616d94.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db98d2d7e09.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db98d58785d.jpg?X-Amz-Content-

从理念到实施,艺术家有意识地承担起创作和策展的双重身份。展览场成为能够展现象征性意义的实验场,艺术家不单是去罗列一幅幅材质不同的作品,而是在理解和预想观众走进展览空间后那种既有好奇心又有陌生感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一个以场域构建为策展理念的编排和布置。视觉艺术的当代性表达并不局限于架上绘画的常规性呈现,而是由绘画、影像、装置作品构成的多元、立体的实验性场域。年轻的观众可能会因为对“时代印迹”的好奇而进入,而有些阅历的观众可能会想要寻求共鸣而进入。

梁宇站在历史时空和心理感受的双重维度中去表现物象,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了对历史记忆的当下表达中。正如评论家所言:“艺术家梁宇在对物象存在状态的关注中,融进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也融进了当代人精神的体验。那些工业的遗迹和历史的物件对于他来说,不仅是自然的实体,也是心境中的实体。因此,他能够站在对象的历史时间和心境的当下时间之中,持续地表达,在叙述中贯注定力,激发出物象的价值,营造出作品的意境。”

展览作品的多维度呈现和展示,彰显出梁宇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对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变化的敏锐觉察,这种多元化及观念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已经构成梁宇近年来视觉叙事的重要特征。

 

以油画为桥,搭建起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

 

艺术家罗奇自担任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以来,在美术馆的策展研究与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岭南画派的传承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地承担起推动岭南画派在当代赓续与创新的重任。他不仅致力于对画派的梳理和研究,更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激活岭南画派的生命力,让其在当代焕发新生。因此,罗奇的创作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个人艺术实践与文化担当的统一。

800x534_68db9948a18e3.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db994a0f939.jpg?X-Amz-Content-

800x1200_68db99472e00b.jpg?X-Amz-Content

罗奇以油画为媒介,以历史为底本,耗时数年潜心创作“岭南画派人物集”。他试图在画布上唤醒那些曾以笔墨搅动时代风云的先贤们的精神回响——那些藏在皴擦点染里的革新勇气,那些融于中西技法中的文化智慧,都将在色彩与肌理的碰撞中重获生命力。从对“民国先声”的敬仰到对岭南画派的深耕,罗奇的画笔从未止步于技艺的展现。这一次,他以油画为桥,搭建起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在中西贯通的智慧里,触摸艺术突破边界的创造力;在融汇古今的勇气中,探寻艺术为时代立言的永恒力量。

罗奇表示:“我的创作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我努力地避开所有的宏大的命题,希望通过对生活中一些最不经意的行为的关注,来表达我对现实生命状态的感悟和思考,通过一种自言自语式的对话,寻找到具有个人化的语言体系,从而获得自我存在的确证。当下的艺术不应该一味地拆解、消解命题,它是一种可以建构的形式。哪怕只是一些局部的、细微的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我始终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不认为艺术家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艺术与其他所有的职业一样,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部分,它必须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情,只是这种行为方式有所不同。艺术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解决问题。作为艺术家个体,他不应该同时拆解几个命题。无论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我喜欢用朴素而又变化微妙的颜色诠释它,也是我对时代的一种感觉。真实世界的深度空间通过一种渗透个人意志的方式压缩在画面的几个简单色层之中,在每个色层里努力地寻找变化。越是细微的、不起眼的,我越是希望它能丰富、闪光。”罗奇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