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广东汉剧《牡丹亭》暨李仙花表演艺术座谈会在广东省文联三楼多功能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业界专家与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围绕《牡丹亭·情缱》的艺术突破、汉剧传承创新及“仙派”艺术发展等问题,展开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研讨,为传统戏曲的当代活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广东汉剧《牡丹亭》暨李仙花表演艺术座谈会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剧目定位:汉昆对话的“破冰之作”,汉剧发展的里程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牡丹亭·情缱》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汉剧《牡丹亭》题材的空白,更以“汉调为核、昆曲为韵”的融合思路,打破了传统剧种的边界,为古典经典的跨剧种移植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广东汉剧《牡丹亭》暨李仙花表演艺术座谈会现场。
作为剧目发起人与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回溯了创作的“30年缘起”:1995年,她因排演汉剧《蝴蝶梦》邀请梁谷音担任艺术指导,自此结下师生情谊。30年间,她浸润昆曲的典雅美学,逐渐发现广东汉乐中800多首古老曲牌(汉调)与昆曲曲牌体的“天然契合”——“汉剧表演偏中规中矩,而汉调的古朴韵律,刚好能承托《牡丹亭》的文人气质。用汉调演《牡丹亭》,既是挖老祖宗的宝贝,也是给汉剧留一份能传下去的经典。”
创作之难,在于打破汉剧传统:汉剧惯用板腔体,而《牡丹亭·情缱》需全剧用汉调(无过门、一气呵成),古词背诵难度极大。李仙花坦言,仅背词与唱腔就耗时近两年,“60岁的记忆力下降,常背熟又忘,只能死记硬背,这是我从艺以来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
广东汉剧音乐家、一级演奏员钟礼俊补充道,最初尝试用汉剧板腔创作,结果发现格格不入——“像鸡皮疙瘩掉一地,完全没有《牡丹亭》的雅致”;后来转向汉乐曲牌(如《琵琶词》《南进宫》等)。“从300首汉乐曲牌中筛选适配旋律,既保留汉乐的辨识度,又贴近昆曲的典雅感,这是汉剧史上第一次全剧用汉调创作。”
广东汉剧音乐家、一级演奏员钟礼俊。
著名戏剧评论家崔伟将剧目定位为“站在三位巨人肩膀上的智慧创造”:一是依托昆曲成熟的表演体系与审美气质,二是扎根汤显祖《牡丹亭》的经典文本,三是立足广东汉剧的剧种根基。他强调,剧目虽移植自昆曲,却未“降格”经典——李仙花塑造的杜丽娘,既保留昆曲的精致身段与水袖功夫,又融入汉剧的端庄灵动,“是李仙花艺术生涯的‘深沉绽放’,堪比梅兰芳《穆桂英挂帅》的成熟度——看似是一出新戏,却是艺术人一生表演理想、表演风格、表演功力的一次绽放。”
著名戏剧评论家崔伟。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则从剧种发展视角肯定价值:“汉调与昆曲的融合,让汉剧突破了传统板腔的局限,五折独角戏(《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可成为汉剧闺门旦的教材,为剧种充实了经典剧目库”。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
艺术表达:从“形似”到“神合”,杜丽娘的“汉剧新诠释”
研讨会核心聚焦李仙花对杜丽娘的塑造,以及剧目在表演、音乐、舞美上的“汉昆融合”细节,专家们从实践层面肯定其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广东汉剧《牡丹亭·情缱》剧照。
昆曲表演艺术大师梁谷音作为李仙花的恩师,全程参与剧目指导,她坦言最初曾担忧广东观众能否接受淡雅的《牡丹亭》,但演出当晚全场鸦雀无声的反响超出预期。她评价李仙花的表演实现了从“模仿”到“内化”的跨越:早期排演时,李仙花仍需记动作、背台词,而演出时已能跳出一招一式,用眼神与身段传递杜丽娘的情窦初开——不是青涩少女,是有文化、有向往的古典女性。
梁谷音特别强调剧种个性的保留:李仙花没有变“梁谷音第二”,她的杜丽娘有汉剧的“稳”,比如水袖幅度比昆曲稍大,唱腔比昆曲高亢,“这是符合汉剧审美的调整,让观众知道这是汉剧的杜丽娘。”
昆曲表演艺术大师梁谷音。
作曲钟礼俊的音乐设计成为另一研讨焦点。他摒弃传统汉剧的大乐队伴奏,选用10人以内的小乐队,以汉乐丝弦(如《南进宫》《半片月》)为核心,最关键的是保留昆曲标志性乐句——比如《游园》结尾的经典旋律不动,其余部分用汉乐重构,内行听得出汉乐根脉,外行感受得到昆曲韵味。
戏曲教育家、导演赵景勃补充,这种音乐处理避免了“两张皮”的尴尬,让“汉调的古朴”与“昆曲的典雅”形成互补,观众不会觉得是汉剧唱昆曲词,而是汉剧用自己的语言讲《牡丹亭》。
戏曲教育家、导演赵景勃。
研讨会也肯定了剧目的舞美设计:摒弃复杂布景,仅用抽象的牡丹、菊花、兰花等元素作天幕,底色融入“霉斑”质感,再加入亭台飞檐与太湖石的点缀,营造出古画般的年代感。戏剧评论家崔伟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优化细节:五折戏衔接过紧,可增加小过渡让观众“翻篇”;花神服装过于传统,可稍作时尚化调整,平衡古典与现代审美。
广东汉剧《牡丹亭·情缱》的舞美设计以传统彩墨景天幕为核心载体,营造出古画般的年代感。
传承展望:“仙派”立派与汉剧的人才梯队建设
研讨会不仅聚焦单部剧目,更延伸至“仙派”艺术的定位与汉剧的长远发展,形成作品传承与人才培养两大共识。
与会专家一致认同,李仙花以《牡丹亭·情缱》为代表的艺术实践,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仙派”风格——其核心是“对传统敬畏、对创新开放”:既坚守汉剧的表演规范与声腔特色,又积极吸收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养分,更注重“以人物为核心”的表演理念。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曾小敏指出,李仙花从《蝴蝶梦》到《白门柳》,再到《牡丹亭·情缱》,持续拓展汉剧的题材宽度与艺术深度,“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富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剧种建设者。”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曾小敏。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指出,任何戏曲剧种的传承都离不开代表性人物的引领,缺乏领军人的剧种易陷入平庸化困境。20世纪60年代后戏曲行业历经变革,亟须总结新的艺术流派以承载时代成果,“仙派”的出现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填补了汉剧在当代流派传承上的空白。她强调,李仙花的深厚积淀与执着追求为立派提供了资质支撑:她功底扎实,不仅有在中国戏曲学院8年的系统深造经历,更精通汉剧传统表演技艺与经典剧目,作品丰沛,从《蝴蝶梦》《白门柳》到《牡丹亭·情缱》,每部作品都成为汉剧发展的重要节点,具备流派创始人的核心资质。此外,“仙派”的立派过程为汉剧培养了人才梯队,通过“以戏带功”的模式让青年演员接触顶级艺术标准,推动剧种整体水平提升。
昆曲表演艺术大师梁谷音在研讨中特别强调“人才梯队”的重要性:“上海昆剧团能崛起,是因为‘生旦净末丑’有7个头牌;汉剧要长久发展,不能只靠仙花一个人,需要‘第二个、第三个李仙花’,每个行当都有领军人物。”她建议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以《牡丹亭》为契机培养青年演员,譬如让小生演员主攻《牡丹亭》二本的独角戏,形成“以戏带功”的培养模式。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育平回应,此次排演已让青年演员受益:“同时排三台大戏(《牡丹亭·情缱》《徐九经升官记》等),演员连轴转却没人叫苦——有年轻演员说‘能跟梁谷音老师学身段,累也值得’。未来我们会多请名家来传经,借《牡丹亭·情缱》的热度提实力。”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育平。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在总结中说:“《牡丹亭·情缱》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李仙花50年从艺积淀的必然;研讨会的价值,也不止于评一部戏,而是为戏曲探索‘传统如何在当代活下来’——用汉调激活昆曲,用经典滋养剧种,用名家带起新人。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
据悉,大型戏曲文化栏目《仙派九章》将于近日开机——节目将通过李仙花《花灯案》《蝴蝶梦》《白门柳》《牡丹亭》等九部代表作,以赏析、示范、讲解的形式,多维度呈现“仙派”艺术的魅力,为汉剧传承留下珍贵的“活资料”。
采写:南都记者N视频 周佩文
图片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