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60多位烈士“回家”!广州志愿者寻亲故事进校园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10-01 20:39

9月30日,在全国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志愿者们走进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展开“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分享会活动,学校初一年级的同学们共同在校聆听了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的故事。

据悉,此次活动由学校团委联合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小组共同开展。这也并非昌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首次“进校园”,此前服务站工作人员曾带着陈铁军烈士的英勇故事走进培英中学,让红色精神在校园中传递。

图片

西关外国语学校“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分享会活动。

分享跨越时空的团聚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团聚。”礼堂里,志愿者覃璐玲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参与烈士寻亲工作的成功案例。时间回溯到2007年,覃璐玲因为一通电话找回了抗美援朝战士、叔叔覃汉坤的墓碑,也让她从此踏上了为烈士寻亲的道路。

在覃璐玲的不懈寻找下,张自祥烈士成为首位在她帮助下成功“回家”的烈士。覃璐玲回忆,张自祥的离去多年来一直是其家人的心病,当得知自己亲人牺牲后的埋葬地时,家人的生活仿佛重新有了光亮。这样的改变让覃璐玲感到欣慰,也让她坚定了信念——为烈士寻家,就是自己的使命。

图片

覃璐玲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参与烈士寻亲的故事。

图片

覃璐玲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参与烈士寻亲工作的成功案例。

此后,覃璐玲始终坚守在寻亲路上,但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墓碑碑文上形体字的误差、建国后区域划分的变化等问题,都让寻亲过程充满曲折。不过,历经波折后,越来越多的烈士终于得以 “回家”,与亲人 “重逢”。

“他们总算不用再对着空墓碑,诉说无尽的哀思了。”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初一级学生李雨芯,对第三位成功寻亲的陈金明烈士的故事感触颇深。陈金明烈士的家属在接到昌华街道退役军人志愿者的电话前,都只能对着家乡的空墓碑祭拜,这份牵挂持续了数十载。

李雨芯向南都记者分享,从前想起烈士,只知道缅怀着他们的牺牲和革命精神,殊不知每一份牺牲的背后,都牵动着一个个家庭的挂念。

埋下一颗传承的种子

“缅怀的同时,有人仍在寻找。”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教师张馨元,在谈及这次讲座的感想时跟南都记者说道,“我为烈士来寻亲”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烈士故事分享,更是对学生们责任感的培养,让他们懂得铭记与担当。

十八年来,覃璐玲女士已帮助6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而如今73岁的她,也早已因常年奔波而佝偻了背脊。讲座接近尾声,全体师生一同起立为逝去的烈士默哀一分钟。这短暂的一分钟里,李雨芯同学难掩心中的动容,她说道:“在沉默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图片

“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分享会活动现场。

图片

“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分享会活动现场。

“即使身处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能为过去做些什么。”教师张馨元表示,这段历史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还有一群平凡的人,在克服重重困难,寻找着一块块不平凡的墓碑。

“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烈士的亲人。我们更是在寻找一段段被封尘的历史,寻找一种精神的归宿。通过一块块墓碑,我们触摸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昌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志愿者刘坤介绍,“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成立于2017年。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支持下,项目发起人孙嘉怿带领团队不懈努力,7年间已为1460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图片

讲座接近尾声,全体师生一同起立为逝去的烈士默哀一分钟。

“寻亲,就是让历史照进现实,让英雄的故事被后人铭记。”昌华街道退役军人事务站赵必宇向南都记者表示,带着“我为烈士来寻亲”的故事进校园的初衷,通过讲述寻亲故事,让后辈铭记历史,将对英雄的感恩与崇敬传承下去,让红色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扎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董晓妍 实习生 陈卓妤

供图: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摄影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