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假期追踪台风“麦德姆”登陆!中国记协推送记者手记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10-08 00:04
图片

10月5日14时50分,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正在湛江休假的南都N视频记者韦娟明,迅即进行现场报道。记者手记获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推送。

(一)

写这篇文章时,我家正受“麦德姆”影响而停电,许久未用的手电筒也派上了用场。

图片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对台风再熟悉不过。十年前的国庆假期,超强台风“彩虹”登陆湛江。当时,大学放假的我刚好在家,狂风生生吹开反锁的不锈钢大门,阳台玻璃门被震得粉碎。我在雨中滑倒,膝盖磕出大片乌青,过了大半个月才好。 

十年一晃过去了,没想到如今,台风再次在这个时间来临。此时,我已当了8年记者。盯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台风动态,我不禁思考:怎样让更多人认识到台风的严峻? 

9月29日,我从广东省气象局假期天气预报中,注意到“中期台风动向有较大不确定性”,便在报道中作了重点提示。 

10月2日,热带低压加强为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我们第一时间发稿提醒,台风可能在粤西与海南之间登陆。 

随后,珠江口以西渔船全部归港、防风应急响应启动、台风预警生效、琼州海峡停运……

气象新闻“看天吃饭”,我们的工作绝不会因放假而停止。

(二)

10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广东宣布进入临战状态,湛江市政府也发出防台风紧急动员令……种种信号预示,这次台风来势汹汹。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正好从广州回到湛江家中。上次没追到“桦加沙”,这次遇到“麦德姆”,没有值班任务的我当即决定就地办公。

事实上,这是我第一次出镜报道台风。为做好这次报道,10月4日,我分别联系了湛江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部门。他们告诉我,很多救援力量已前置部署到徐闻和雷州。由于一线情况复杂,独自跟拍并不现实。

经过几番讨论并请示领导后,我决定前往霞山区与麻章区交界的湖光快线。这里是湛江的交通主干道,平日车流密集,是否受台风影响一目了然;再加上它离我家不到500米,往返也较为方便。

10月5日上午,风势逐渐加强,家里的窗户被吹得“咣当”作响。

11时,“麦德姆”中心到达距离徐闻东偏南方向约8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预计中午在雷州半岛登陆。 

(三) 

确定好报道地点,接下来就是各项准备工作。

家人为我翻出一套雨衣和一顶安全帽,弟弟充当本次报道的司机兼摄像。我们的拍摄设备很简单,只有一部手机。 

12时许,我们到达湖光快线。由于湛江已实行“五停”,这条平日繁忙的主干道显得格外空旷,只有零星车辆驶过。

拍摄之初,弟弟还能勉强撑着伞,但根本无济于事——伞很快被吹翻,他身上也被完全淋湿。

我正愁没有直观的参照物展现风力,灵光一闪,顶着风将伞举到镜头前说:“大家看这把伞,就知道风力有多大了。”

大风裹挟着雨水打在脸上,隐隐作痛,我几乎难以站稳;呼啸的风声,有时甚至盖过了我出镜的说话声。 

我在镜头前做报道,背景里对向车道的小车因路况不佳陆续折返。这些画面都被一一记录下来,成为反映台风一线实况的鲜活素材。

(四)

10月5日14时50分,“麦德姆”在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 

原本安静的高中同学微信群,这时也热闹起来。大家不断向我发来台风情况:老树被连根拔起,居民楼遭遇海水倒灌,位于台风眼区的东海岛却无风无雨,还能看到太阳……

当全网弹窗推送台风登陆消息时,我的报道聚焦于台风眼的情况,在同题报道中形成错位优势,同时也起到预警作用——提醒公众:在这期间千万不能出门,台风眼过后还有猛烈的回南风。

“麦德姆”的回南风威力之大,远超我的想象。在我写稿时,窗外大雨滂沱、狂风呼啸,窗户仿佛随时会爆裂。

与此同时,湛江各地救援力量迅速投入抢险,义举持续刷屏。其中,一辆小货车侧翻后的紧急救援获得大量点赞。

我第一时间联系公安部门,独家专访了救人的辅警,并将这一事迹收入南方都市报《凡人星火·广东见义勇为者群像》栏目。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名“00后”辅警在危急关头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提醒热心群众取来锤子,判断风向后果断砸破挡风玻璃,协助被困人员脱身,再组织众人组成“人墙”顶着强风转移到安全地带。网友纷纷点赞留言:“在台风中看到了人性的温暖。” 

我们的报道既关注台风,也关注台风中的人。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进行,我们也会持续跟进报道。

文:南都N视频记者 韦娟明 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记者即时谈
直击台风“麦德姆”登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