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红头巾》竞逐文华奖,解码百年前华人女性的坚韧力量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0-09 15:51

百年芳华映山河,一曲铿锵敬“红巾”。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粤剧《红头巾》,将于10月10日至10月11日登陆四川宜宾酒都剧场。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岭南艺术盛宴,更是一次与百年华人精神的深情对话。

图片

粤剧《红头巾》将于10月10日至10月11日登陆四川宜宾酒都剧场。

一段尘封的记,一抹不褪色的“中国红”

回溯20世纪30年代,一批来自广东三水的女性,怀揣着对家庭的牵挂与生存的希望远渡南洋。她们头戴标志性的红巾,在异乡的建筑工地间穿梭,以看似柔弱的身躯,扛起了一个时代的生存重量。她们,便是历史夹缝中熠熠生辉的“红头巾”——用柔韧肩膀托起家的未来,以坚定步履刻下民族坚韧的印记,那抹鲜艳的红,成了异乡土地上最动人的“中国符号”。

粤剧《红头巾》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品,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华侨奋斗史从时光的尘封中唤醒。卢带好、叶惠红、麦阿月、黄苏妹、陈群……这些曾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平凡名字,因舞台而生辉,让“红头巾”的故事得以被看见、被铭记。

图片

粤剧《红头巾》剧照。该剧是国内首部聚焦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品。

一部剧:刻写华人女性的“生命礼赞”

这部由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知名编剧莫非执笔的作品,不止于讲述一段往事——它深刻诠释了中国女性“外柔内刚”的精神特质,更将广东人自尊自强、团结协作的地域品格,与全球华人华侨魂牵家国的赤子情怀熔铸一体,成为献给千万华人女性的“生命礼赞”。

演员阵容更堪称粤剧“顶流”配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华表演奖与梅花奖双料得主曾小敏领衔主演,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麦玉清,一级演员文汝清、朱红星等名家倾力加盟。他们以细腻入微的唱腔与身段,赋予角色蓬勃的生命力,让“红头巾”们在异乡的艰辛、对家的思念、面对困境的坚韧,鲜活地跃然舞台之上。

图片

粤剧《红头巾》剧照。

一种创新:传统粤剧的“破圈表达”

在艺术呈现上,《红头巾》大胆打破传统粤剧的边界,实现了现代思想与古典艺术的深度融合。它始终坚守粤剧经典唱腔的婉转、身段的雅致,保留着岭南艺术的根与魂;同时又创新性地融入西方音乐剧的现代舞、摇滚说唱等元素,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别样火花。 尤其是“船底舱”“建筑工地”“走难”等女性群体舞蹈段落,演员们以肢体语言勾勒出“红头巾”的生存图景,再搭配浓郁醇厚的粤味唱腔,让观众在沉醉于传统岭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收获了现代、多元的感官冲击,耳目为之一新。

图片

粤剧《红头巾》剧照。

一份口碑:五年淬炼的“文化名片”

自2020年首演至今,《红头巾》历经五年舞台淬炼、近百场巡演打磨,足迹遍布国内20座城市,更两度跨越国境远赴新加坡,成为一张亮眼的“岭南文化名片”。

2024年,该剧登陆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以“红头巾”的奋斗故事让世界看见中国女性的坚韧力量,演出结束后,新加坡副总理亲口称赞“Good job”,让这份来自中国的艺术表达获得国际认可;2025年9月,恰逢中新建交35周年、新加坡建国60周年之际,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家们再携《红头巾》登上新加坡新传媒剧院,以岭南粤剧为桥梁,将“红头巾”的精神,再度镌刻进中新文化交流的崭新年轮。

一巾染赤,扛起半世纪风雨沧桑;一曲铿锵,唱尽家国万里赤子情长。“红头巾”的那抹红,早已超越了劳工符号的意义,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它照亮着平凡女性的奋斗之路,也温暖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舞台上流转的,不仅是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是千万平凡女性对生命最庄重的礼赞。她们曾在历史的夹缝中“捱”出希望,如今我们将在剧场的光影里重逢那束微光。10月10日至11日,四川宜宾酒都剧场,诚邀您共赴这场穿越时空的致敬,见证“红头巾”的精神芳华。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林楷虹

摄影:广东粤剧院 薛才焕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