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十五运会将在粤港澳拉开帷幕。作为十五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奥体中心”)的升级改造备受关注。该项目由何镜堂院士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担纲设计,近日,南都N视频独家专访何镜堂院士,揭秘这座“老场馆”历时320天的焕新故事。
“我期望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几十年后,奥体中心都能服务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并讲述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大湾区的独特故事”,何镜堂院士说。
何镜堂院士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负责十五运主场馆焕新改造设计。
何镜堂院士出生于东莞。他说,小时候开门见河,年轻时他喜欢游泳、打乒乓球,也期待下个月十五运开幕时,有机会到奥体中心去看最好的表演。
能投影的“飘带”提升氛围感
说起大湾区,有几处地标建筑无法绕过: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海心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国深博物馆、虎门海战博物馆、东莞滨海湾大桥……这些经典建筑的设计灵魂人物,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何镜堂。
谈及建筑的本质,何镜堂院士认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应当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满足当下功能需求,更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为后人创造可利用的空间与价值。
这一理念,在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的广东奥体中心升级改造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
何镜堂院士介绍,此次广东奥体中心的改造工期仅320天,任务复杂艰巨,“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奥体中心最初为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而建,由中外建筑师团队共同完成。时隔二十多年,要找到原始设计资料已非常困难,老场馆的部分钢结构区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亟须修复加固。
为此,何镜堂院士团队前期投入大量精力调研和现场实测,结合大数据技术重新构建基础模型,并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反复验证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后续加固和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广东奥体中心屋顶改造的“飘带意向”。
屋顶改造是此次升级的一大亮点。何镜堂院士提到,原本奥体中心顶棚飘带造型的下部为裸露的钢结构,显得杂乱无章,且实际功能有限。他的团队采用PTFE吊膜设计对顶部结构进行巧妙遮蔽,形成灵动飘逸的顶棚,造型如波动起伏的水浪,充满动感。这种“飘带意向”不仅提升了美观性,还赋予了场馆顶棚更多功能性。例如,未来在举办重要赛事和活动时,可通过投影技术投射到PTFE膜上,使场馆成为兼具观赏性和互动性的表演空间,进一步增强现场氛围。
观众席上的粤港澳主色调
南都N视频记者跟随何镜堂院士进入改造后的广东奥体中心。与大多数场馆常见的台阶式入口不同,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微微倾斜的坡道,其弧线设计与广州海心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馆通道设计为何改台阶为坡道?何镜堂院士解密,“原有的台阶入口开口较小且台阶形式对老龄和残障人士不友好,行走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景观体验。我们特别将入口设计为一条宽敞的斜坡,就像海心桥的步行体验一样,既轻松舒适,又能让观众在缓步前行的过程中逐步领略奥体中心的整体景观,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全龄友好的设计理念”。
改造后的广东奥体中心内景。
从入口进入场馆,环顾四周,改造后的场馆,整体色调以海蓝色系为主,环绕的看台如同一组组盛开的花瓣,水平挑檐和平台则呈现出波浪翻涌的动态美感。
“场馆外观体现了‘珠水奔流、湾区浪涌、一脉相承、激流勇进’的理念。上部顶棚以‘飘带意向’强化动感,花瓣状的看台凸显‘木棉意向’,改造增设的水平挑檐和平台营造出‘浪潮意向’,广场景观设计则呼应‘珠水意向’。色彩方面广泛采用海蓝色系,充分体现大湾区特色,”何镜堂院士这样解读。
有趣的是,改造后的观众座位采用四种不同的蓝色,同时融入广东红棉的红色、香港紫荆的紫色以及澳门莲花的绿色三种主色调,构成湾区环流的视觉形象,塑造出激情、活力的大湾区形象。
打造属于人民的体育公园
此次奥体中心的升级改造,也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了绿色低碳目标。何镜堂院士还称,考虑到岭南气候特点,团队重点关注遮阳、隔热、通风和防潮等,同时加强室内外空间互动。
比如拆除场馆二层外围玻璃幕墙,将其改造为一个架空通风的全民健身平台,显著改善内部通风条件,节省大量空调能耗。此外,田径场外立面新增三层水平挑檐,缓解东西向日晒问题。场馆首层设计为骑楼式风雨环廊,提升对亚热带气候的适应性。挑檐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引入绿化藤蔓植物,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减少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积累。
十五运开幕式,将在焕新的广东奥体中心举行。
何镜堂院士指出,此次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将奥体中心建设成“人民体育公园”。他希望赛事结束后,无论是附近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来这里锻炼身体,让场馆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与奥体中心入口的缓坡相呼应的是,改造还注重实现场馆与周边街区的内外联通,通过外部道路与入口衔接,避免空间割裂感,使场馆的功能得以自然延伸至街区内部。此外,场馆外新增了3.9万平方米绿地,为市民提供林荫休闲场所,田径场二层也将全面对外开放,升级为24小时全民健身平台,并增设一条800米智慧运动跑道,市民可在此尽情运动,并通过智能设备和手机APP实时查看自己的跑步数据。奥体中心还新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赛事运行指挥中心,赛事期间用于指挥工作,赛后则转换为市民体育活动场地,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为2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3个壁球场以及若干乒乓球场。
焕新的广东奥体中心是十五运主场馆,开幕式也将在这里举行,它将成为大湾区又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建筑的力量在于延续”,何镜堂院士说。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周昌和 李陵玻 潘劲松
执行统筹:胡群芳
本期采写:张德威
本期视频/摄影:黄薇 邵凡 李伟君 肖德卓(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胡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