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扎根深圳特区,并自带“北大基因”的学校长什么样?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实地探访这所由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创办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教育集团。自2024年9月正式启航以来,学校始终以 “传承北大精神、赋能深圳教育”为使命,历经一年深耕,已形成辖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黄埔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外国语中学的“一核多翼”办学格局,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育、学生成长、家校协同等维度将“北大基因”深度融入办学实践,构建起兼具北大特色与深圳活力的基础教育新范式。
北大基因铸师魂:构建 “专家引领、梯队发展” 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北大附中深圳学校(集团)始终将师资建设作为办学核心,以北大附中本部资源为依托,打造“高学历、专业化、复合型”的教师团队,让北大的教育理念与学术精神通过教师群体深度落地。
顶尖人才注入“北大血液”
学校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今年新引进的2名博士教师,均带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创新能力加盟。其中,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刘沿江老师,不仅是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二等奖(银牌)得主,更曾获北京大学海亮奖学金,其学术视野与竞赛指导经验,为学校科创教育注入“北大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杨琛老师,连续斩获2023-2024年福田区青教赛一等奖、2024年深圳市青教赛二等奖,将高端科研思维与一线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成为青年教师中的“北大标杆”。
与此同时,北大附中本部直接派驻核心力量掌舵教师发展 —— 全芙君老师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她曾深度参与“新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国家级重点课题 “高中化学主题式研究教学实践”等项目,将北大附中数十年的课程研发经验与教师培养模式引入深圳,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北大标准”。
跟岗研修传承 “北大经验”
为实现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启动“教师涵养提升工程”,与北大附中本部建立“一对一”跟岗培养机制。第一期选派的杨泽铉、陈亭旭两位老师,在北大附中本部完成为期一年的沉浸式学习后,已成长为学校骨干:陈亭旭老师任语文学科长并承担高三教学重任,杨泽铉老师担任高一班主任及英语教学工作,将北大附中的“思维发展型课堂”“项目式教学” 等特色模式带回深圳课堂。目前,第二期教师师已赴京跟岗,持续深化“北大教学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教研赋能夯实 “北大底色”
学校以高质量教研为教师成长“赋能”,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教研体系。开学之初,“深圳市福田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开学培训”便邀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尹昌龙主任,及北京大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大附中秦蕾副校长授课,让教师同步北大前沿学术动态与本部教学实践经验。
更具北大特色的是“学科顾问全程把关”机制——各学科均聘请北大附中本部及北京名师担任顾问,通过“线上指导+线下驻校”双线模式,以“不定时、随堂听”的方式深入课堂,要求学科组每周完成至少3节听评课,覆盖全体教师。这一机制与北大附中“苦‘炼’内功,提升品质,上好学年每一节课”的理念一脉相承,让每一节常规课都朝着“精品课”的标准打磨,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在竞赛中锤炼能力,是学校传承北大“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传统的重要举措。去年,学校青年教师参与北大附中集团“新声杯”说课比赛,与北京海淀区名师同台竞技,4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王玉珍、杨童淑两位老师更受邀赴北大附中本部展示教学成果;今年,学校将继续参与“新声杯”“金声杯”赛事,让教师在与本部的交流中持续精进。
“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北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也是北大附中深圳学校(集团)的育人目标。学校以“北大四级火箭培养体系”为核心,通过课程创新、联合培养、社团建设等举措,让北大精神从“文化认同”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动能”。
课程体系筑牢 “北大根基”
学校立足十二年一贯制优势,构建覆盖小学至高中的“贯通式课程体系”,从小学阶段便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与创新”的种子,强化对北京大学的文化认同。其中,“物理卓越课程体系”“化学卓越课程体系”依托北大附中本部竞赛资源与课程框架,融入深圳科创特色,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拔尖培养”通道;26门特色校本课程更涵盖科技创新、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等五大领域,《经典影视鉴赏》《无人机与无人车》《发现深圳:地理、文化与创意实践》等课程,让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与深圳的城市特质深度融合。
联合培养拓展 “北大视野”
为打破地域壁垒,学校与北大附中本部开启“一南一北”双校区协同培养模式。本学期,练同学赴北大附中本部进行短期沉浸式学习,与本部学子共同体验书院制、学院制教学,参与学术活动与项目研究;去年,曾同学在北大附中本部信息学奥赛金牌教练肖然老师的指导下斩获全国奥赛优异成绩,今年,曾同学与严同学(均通过信息学奥赛预选赛与复试)将再次赴京集训。这种“本部资源直达深圳”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直接对接北大附中的顶尖师资与学术平台,实现“在深圳也能享受到北大附中本部的优质教育”。
社团与科研点亮 “北大梦想”
学校推进社团“课程化”建设,26个精品社团涵盖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领域,均由教师引领、学生主导,经校长办公会审批设立。从“北大精神研习社”到“科创实验室”,社团活动不仅是兴趣培养的平台,更是跨学科学习与领导力锻炼的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简称“北大深研院)开启“大中贯通”合作,打破中学与高校的学段壁垒。北大深研院人工智能权威专家邹月娴教授受聘为学校科学副校长后,吴华南教授等10位专家及优秀学子再获聘课程专家,长期驻校授课,以“高校教授+中学教师”共同授课的模式,为学生带来前沿学术滋养。这一合作让学生在中学阶段便能接触北大的科研资源,为未来对接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奠定基础。
此外,学校还为学生配备“北大在校生小导师团”,小导师从学业规划、兴趣培养到生涯发展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共话青春成长”“户外研学”等活动,用北大在校生的亲身经历为学弟学妹引路,让“北大梦想”有了具体的“引路人”。
北大特色聚合力:打造“家校社协同”的教育共同体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的“交响乐”。北大附中深圳学校(集团)传承北大“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北大附深亲友团”“北燕南飞大讲堂”为载体,构建起“家校协同、同频成长”的教育生态。
2025年,由家长自发组织的“北大附深亲友团”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家校共育进入体系化阶段。依托这一平台,学校打造“北燕南飞大讲堂”品牌活动,以公益为宗旨,面向师生及家长免费开放。讲堂邀请的嘉宾涵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及各行业领军人物,截至目前已举办 6 期,覆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十余个领域,本学期还将举办 5 期。“北燕南飞大讲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更是北大精神辐射家庭与社会的窗口。
办学一年来,北大附中深圳学校(集团)以“北大基因”为灵魂,以“深圳创新”为特质,在师资建设、课程研发、学生培养、家校协同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北大附中本部及北京大学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大中贯通”“双校区培养”的广度与深度,让北大精神在鹏城沃土上持续生长,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北大方案”,培养更多兼具“北大情怀”与“时代担当”的优秀人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