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欧洲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英、法、德、意、西五国,正被一股来自东方的红色风暴所席卷。在这个月的销量榜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以领先特斯拉近两倍的绝对优势,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025年5月英国销量激增408%,6月德国市场同比狂飙824%,8月西班牙销量是特斯拉的三倍……这份耀眼的成绩单,与短短几年前的光景判若云泥。彼时,比亚迪出海面对的是冷眼与高墙,有海外舆论甚至断言它“在欧洲失去了魔力”。
从被无视到被仰视,比亚迪的出海故事,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一场深刻的战略变革。它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出海”?比亚迪的答案是:不仅要“走出去”,更要“留下来”。
破壁:当世界给你关上一扇门就在当地造一扇窗
时间倒回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初闯欧洲,迎接它的是刻板印象和现实壁垒。
品牌毫无知名度,以至于初入英国,大经销商集团根本不愿合作;渠道融资困难,团队只能跑遍多家银行去磨授信。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外部,欧盟挥动“反补贴”大棒,凭空多出的高额关税让成本压力骤增。
面对这堵高墙,许多企业可能会选择绕行或退缩。比亚迪的选择是:正面破壁,把根扎进欧洲的土壤里。
2023年底,就在欧盟加税后,比亚迪火速宣布在匈牙利建厂,成为首个在欧盟本土设立整车厂的中国车企。2025年,更是在布达佩斯成立欧洲总部与研发中心,覆盖从设计、研发、测试到销售的全链条。这一系列操作的潜台词是:我不是来倾销产品的,我是来成为欧洲汽车工业一部分的。
这一招“本地化破壁”,不仅有效规避了关税壁垒,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当地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与匈牙利高校开展联合科研,比亚迪正在从一个“外来者”,转变为一个被当地社会接纳和支持的“共建者”。
破浪:当命脉被扼住就为自己打造一支船队
除了关税,另一把扼住中国车企出海咽喉的“钳子”,是国际海运。运费飞涨,“一舱难求”成为常态,供应链的命脉被牢牢掌握在国际航运巨头手中。
如何挣脱枷锁?比亚迪的决策再次震惊业界:自己造船,自建船队!
公司斥巨资打造了8艘巨型汽车滚装船,其中旗舰“EXPLORERNO.1”(探索者1号)可一次装载7000辆汽车。这支劈波斩浪的自营船队,被行业称为比亚迪的“海上长城”。它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力瓶颈,更让比亚迪牢牢掌握了全球供应链的自主权,保证了海外市场的稳定交付。
从投资建厂到自建船队,比亚迪用重资产投入的决心,宣告了其全球化战略的长期主义。它不是投机性的“路过”,而是深思熟虑的“扎根”。
破冰:用技术和诚意融化用户心里的冰山
真正的“扎根”,最终要落在用户的心里。
比亚迪深知,在成熟的海外市场,消费者的信任无法一蹴而就。唯有拿出过硬的技术和产品,并辅以本地化的运营。
在巴西,比亚迪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电动大巴和电池工厂,长达十年的产业链深耕,为其乘用车的一炮而红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其同款车型在巴西的售价是中国市场的2-3倍,依然供不应求,纯电车型市占率高达92%,彻底打破了“中国制造=廉价”的刻板印象。
在欧洲,比亚迪三年内快速将产品矩阵扩充至10款,从ATTO3(元PLUS)到海鸥,精准覆盖不同细分市场。350多家经销商网点星罗棋布,让服务触手可及。一位法国车主在试驾后,主动在社交媒体上感叹:“我从不信任中国品牌,但比亚迪改变了我的看法。”
从最初追着经销商求开店,到如今经销商排着队为比亚迪开店;从月销几十台,到单月销量破万。比亚迪用一场“破冰”之战,融化了海外用户心中的最后一座冰山。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言,出海是公司目前的重要战略。这条路比亚迪走得艰难,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再到产业链和生态出海,比亚迪正在定义的,是一个中国智造“出海”的新范式——以扎根的姿态,赢得世界的尊重。
来源:广东省工商联《粤商走出去引进来优秀案例》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