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2025年10月10日, “我是自己的健康小主人”——2025-2026广州市涉农街镇学生心身健康关爱计划启动仪式,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天河院区)温暖开启。
该计划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基金会联合发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支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承办。
2025—2026广州市涉农街镇学生心身健康关爱计划正式启动。
服务广州市5区50组涉农家庭
2024年,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基金会联合开展广州市涉农街镇困境学生心身健康关爱计划,创新系统干预支持,以“中医体质筛查+心理韧性训练+家校社医联动”的三维模式,为花都、从化、增城等三区的30名涉农街镇困境学生及家庭提供健康服务。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面向涉农街镇困境学生的关爱计划,并将服务范围扩大至白云、番禺、花都、从化、增城5个区,共50组家庭。后续,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将联动各区教育局、镇街教育指导中心和学校老师,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青少年心理辅导协会等的专家力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精神心理科义诊、社交研学等活动。
用中医“治未病”思维,为乡村孩子定制健康方案
当下,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更让人牵挂。许多乡村家长因文化水平或在外务工,难以为孩子提供科学心理指导;乡村地区专业心理教师和咨询资源也相对匮乏。
在启动仪式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睡眠心理科主任刘恩益对2025-2026广州市涉农街镇学生心身健康关爱计划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其中,谈到该项目开展背景时,她引用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里的数据: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12.8%;留守儿童中,这抑郁风险升至22.0%,抑郁高风险的占比也从4.1%上升到7.2%;经常沟通的家庭,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5.4%;偶尔沟通上升到12.3%;基本不沟通达到26.0%;而从来不沟通的家庭,这一比例高达28.3%。《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孩子有抑郁症的家庭,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当孩子未康复时,高达68.8%的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将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将中医药特色全面融入学生健康促进工作,针对涉农街镇学生推出系列心身健康促进服务,包括线上中医体质辨识、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气郁体质学生心理筛查、线下身心健康讲座等各项工作。希望通过项目的开展,指导中小学生在饮食、情志、作息、运动等方面合理调节,帮助更多的学生和家庭重视健康,并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健康促进持续有效
据了解,这不是一次短期活动,而是持续两年的长效健康支持计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睡眠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的专家团队,将定期走进涉农街镇学校,开展健康监测、专题讲座、一对一辅导和主题心理辅导活动,持续守护孩子心理健康。
参加启动仪式的嘉宾代表参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睡眠心理科。
更重要的是,项目还会为涉农街镇的心理教师提供系统个案督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增强乡村学校自主开展心身健康促进工作的能力,构建起可持续的乡村学生健康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