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珠海市香洲区,翠峰路两侧的树木仍然郁郁葱葱,人行道上已有零星落叶。一辆白色的餐车,静静地停放在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正门一侧,餐车内售卖面包、糕点、烤肠与各类饮品,几个工作人员安静而忙碌。这些工作人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来自福利中心的大龄残障孤儿。
作为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朱正香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来到餐车前,仔细检查卫生状况和食材储备情况。趁孩子们的工作告一段落,朱正香与员工阿琪(化名)在一旁坐下,了解他最近的生活状况。
阿琪存在语言障碍,与他的交流需要更多耐心。朱正香不急不躁,用简单的语句提问,并不时通过点头、微笑和手语给予鼓励。“台风过后,你主动打扫落叶、收垃圾,你是个勤快的孩子,我要给你点赞!”
这辆餐车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掌握生存技能、融入社会而推动的项目之一,在福利中心,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参与福利中心工作以来,朱正香陪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尽己所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孩子们也亲切地称呼她为“院长妈妈”。在珠海的25年,她以实际行动参与、推动珠海民政事业发展进程,见证着特区民生福祉的进步与提升。
“环境吸引了我
爱与文明留下了我”
朱正香在农村长大,“下雨出门一身泥,晴天出门一身灰”,是小时候生活的常态。“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门前有条水泥路,路上没有飞扬的灰尘。后来我去武汉上学,但当时武汉还比较干燥,搞了很多建设,灰尘也挺多。”
大学实习时,朱正香听到单位同事提起珠海——街道非常干净,在这里生活可以三个月不擦皮鞋。同事的描述一下子击中了朱正香的心,2000年,大学毕业的她来到珠海求职。目睹湛蓝的天空、整洁的街道,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她决定就此在珠海扎根。“后来在生活中发现,珠海绝大多数人素质都很高,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宽容与和谐的互动,所以也可以说是环境吸引了我,爱与文明留下了我。”
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 朱正香
由于受到不少港剧影响,朱正香曾把匡扶正义的律师视为理想职业,但生活的轨迹,将她带向了另一个同样需要坚守与奉献的领域——民政系统。朱正香表示,真正促使她决定投身于福利事业的,是2005年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在市民政局的楼道里,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回忆当时的内心感受,朱正香除了同情,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疼。警察前来调查时,朱正香始终陪伴在女婴身边,希望自己能给她一丝安全感。事隔多年,女婴那张稚嫩的脸庞仍会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不时在她脑海中闪现。
之后,朱正香特意前往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看望那里的孤儿。“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后,内心那种‘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愿望变得无比强烈。”2008年,朱正香主动申请调岗,来到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走上了一条与爱同行、与责任为伴的福利事业之路。
从未叫过“爸爸妈妈”的孩子
有了可以呼唤的亲人
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始建于1985年,于2008年搬迁至现址,总建筑面积13354.38平方米,为孤残儿童提供24小时的生活照料。
工作日的下午,朱正香来到福利中心手工室,观看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见到记者来访,脑瘫孩子薇薇(化名)热情地与记者打招呼,并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毛绒小狗。
朱正香(中)与工作人员陪伴残障孩子制作手工艺品。
时光倒流至2008年,孩子们的状态却截然不同。朱正香回忆:“当时孩子们特别自卑,爱心人士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来中心探访时,他们见到后会扭头就走。节日期间如果给他们拍照,他们会挡住自己的脸。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福利院的孩子……”
对此,朱正香与同事们链接志愿者,开始为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康复等服务。在此过程中,朱正香逐渐意识到,孩子们敌意的背后,隐藏着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极度渴望。
福利中心与市特殊教育学校、香洲区实验学校相邻,每逢上学、放学时段,窗外便有不少家长前来接送学生。“当孩子们望向窗外,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扑向父母怀抱时,他们眼中交织着羡慕、渴望与难以掩饰的失落,这个场景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福利中心对此可以做些什么?朱正香认为,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工作期间,她与同事们努力为孤残儿童寻找收养家庭,但仍有不少孩子因为残疾留在了福利中心。
考虑到传统集体照料模式下,孩子们的情感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一个念头在朱正香脑海中萌生: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的“家”。
福利中心三楼的长廊尽头,有一排房间。推开其中一扇门,客厅沙发、茶几、电视、餐桌等设施一应俱全,屋内还设有厨房、卧室,若不是阳台门贴着巨大的“小心玻璃”提示,眼前的景象与一般家庭住宅别无二致。这里便是朱正香与同事们打造的“模拟家庭”。
朱正香(左)与小朱交谈。
“我们家有4个孩子,平常是‘阿姨’来做饭,或者我自己做饭也可以。”记者来访时,“模拟家庭”的其中一员、高三女孩小朱(化名)刚刚放学,正在与“阿姨”讨论明天去珠海太空中心的游览计划,见到记者来访,小朱随即从饮水机接了杯水,热情地递给记者。
小朱口中的“阿姨”,指的是福利中心为孩子们选聘的“职业妈妈”。朱正香介绍,每个“模拟家庭”由一对真实夫妻担任模拟父母,与4名相同性别的孩子共同组成,孩子们共享一间卧室,模拟父母也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除了有模拟父母负责孩子的日常照料,项目还配备专业社工嵌入服务,通过个案管理、情绪疏导、行为引导、小组活动、社区融合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增强社会认知、疏导负面情绪,并逐步构建起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全面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朱正香与小朱交谈。
朱正香表示,项目最直接的成效,是让那些从未叫过“爸爸妈妈”的孩子,有了可以呼唤和依赖的亲人。“很多孩子从最初回避自己的身世,到后来能坦然面对过去;从不敢邀请同学来家做客,到主动分享家的温暖。项目不仅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依靠,更使他们充满自信与阳光,这种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正是我们最珍视的成果。”
据了解,“模拟家庭”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持续为福利中心年满6周岁、就读于中小学和特殊学校的孩童及毕业大龄残障孤儿提供服务,目前福利中心共建立了14个“模拟家庭”,项目曾获评“全国最具影响力福彩公益金项目”等称号。
联动爱心企业打造餐车
带孩子通往自食其力的人生
一个温暖的“家”,是孩子们人生启航的港湾,随着时间流逝,如何让这些羽翼渐丰的孩子们,能够自信地走出“小家”、融入社会“大家”,成为朱正香及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大龄残障孤儿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融入社会很难,但他们期待能够自食其力,渴望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据了解,早在2013年,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就建立了职前训练“海博创业坊”,由社工和职业导师组织孩子们学习制作蛋挞、奶茶等点心茶饮,开展厨艺、洗车、手工品制作等训练,培养职业技能。为了进一步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朱正香与同事们决定,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多元化岗位,就近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
“圆梦号”餐车日常营业。
2023年,福利中心正式启动“圆梦计划”,通过链接爱心企业,打造了“圆梦号”餐车,培训大龄残障孤儿制作、售卖食品。爱心企业提供产品及原材料、负责工商注册及运营管理,中心提供场地、专业职业训练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及社区融合服务。
朱正香介绍,项目充分发挥社工和职业导师的作用,将工作步骤进行分解、对孩子们进行培训,以适应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比如收银,因为分解了步骤,流程就是拿着扫描枪对准条码、按固定的键,包装、打扫卫生也是一样。餐车前这段路特别干净,也是因为负责打扫的孩子有自闭症、存在刻板行为,让他去扫地,他就会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不会让这段路有一片树叶存在。”
朱正香为“圆梦号”餐车员工戴上口罩。
放眼各地,不少福利机构、企业都有针对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项目,珠海的“圆梦计划”有哪些特别之处?朱正香表示,不少单位的项目,实质上属于单位内部的“自产自销”,没有真正面向社会,部分项目由于缺乏运营资源、规范化管理程度不足等原因,往往也难以长期维持。
朱正香说:“‘圆梦计划’必须走通市场化路径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帮助学员成长、实现社会价值,也要通过产品销售获得收入,支撑项目运转,创造经济价值。我们不能只是靠打同情牌、靠卖惨去经营,而是要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此,“圆梦计划”由社工评估孩子的需求、制定明确的运营方案,主动争取爱心人士支持;针对日常管理,项目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手册,涵盖组织架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内容;项目还联合企业不断对餐车产品进行升级迭代,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
对于因身体条件较差、无法制作和售卖食品的孩子,“圆梦计划”还增设了“圆梦手作”项目,组织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并进行展示、销售,依托“慈链公益”平台开展线上义卖筹款,打造更宽容、更具支持性的职业训练环境。
“圆梦计划”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珠海市民政局把成年孤儿就业作为调研课题,将“圆梦计划”作为解决问题的“小切口”;项目获得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服务增效类一等奖、珠海“六个一批”无障碍城市建设公益典型案例等荣誉。
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尊严和希望
必将激发城市更大的活力
时光飞逝,朱正香已经在珠海工作了25年。回忆最初的日子,朱正香形容,彼时的珠海福利事业像一盏在风雨中的烛光。“我们人手紧张,首要使命是确保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这固然是最基础的保障,但仅仅满足于‘生存’是远远不够的。”
25年来,珠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35.9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479.06亿元,累计增长超过12倍。与之相对应的,是珠海民政事业的不断进步: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连续14年提高低保标准;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儿童福利机构全面优化提质,全市孤儿在市福利中心集中养育。
朱正香表示:“随着珠海的持续加大投入,我们可以不再仅仅满足于当好‘保育员’,而是奋力拓展成为‘康复师’‘特教老师’‘社工’和‘家人’,将简单的‘养育’升华为‘养、医、康、教、社’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生命支持系统。”
朱正香与“圆梦号”餐车员工交谈。
除了政府的持续投入,社会各界对民政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也让朱正香为之动容。2024年春节前夕,福利中心的孩子们首次参与珠海市体育中心迎春花市,尽管摊位地处花市一角,仍有不少市民特地前来选购,许多学生也前来充当志愿者,协助布置摊位、招揽顾客。最终,摊位盈利全部作为奖励金分给了孩子们。“大家会关注这些花怎么来的、售卖所得的钱款会流向哪,能不能再一次反哺社会、产生爱的循环,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好。”
朱正香表示,福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成就、良性循环的共生关系,经济发展为福利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福利事业则提升了城市的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凝聚向心力。“一个能让最弱势群体都感受到尊严和希望的城市,必将吸引更多人才,激发更大的创造活力,从而反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5年来,朱正香的人生与珠海的成长彼此交织。见证情侣路风情日益醇厚、公园花海愈发灿烂,她感叹,珠海的美正从表层的风景,内化为科学的规划、低碳的生活方式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在工作上,朱正香先后获评“珠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生活中,自己也经历了从青年到为人妻、为人母的进阶。多重角色的叠加,让她对生活与责任有了更深的感悟。
朱正香介绍“圆梦手作”项目的各种手工艺品。
“为人妻、为人母,让我真正懂得了何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福利中心孩子们的牵挂,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责任,更融入了血脉相连的亲情本能;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同事们并肩奋斗的情谊,也让单位在我心中升华为一个承载理想、彼此温暖的大家庭。”
展望未来工作,朱正香表示,接下来将推动福利中心实现“开门办院”,为社会上的残障儿童家庭提供喘息服务,缓解家属在照料孩子过程中承受的精神、身体双重压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服务,邀请专业人员为孩子们提供精神、心理方面的辅导;对于城市发展,她期待珠海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平台和人才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更多人能够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将个人奋斗融入城市发展的洪流。
“一座伟大的城市,其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吸引多少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更在于它如何温柔地托举起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我愿为此尽己所能,与珠海共同成长。”朱正香这样对记者说道。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靖豪
特别鸣谢: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帆生物特约“我与特区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