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所确定的“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恰逢深圳市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一场内容扎实、多层次的“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暨海之梦二十周年庆典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顺利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内容翔实,形式多样。上午,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原精神科主任陈向一教授围绕“争取做最好的心理健康服务者”展开,他提到“心理学是一个大的范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不仅是心理咨询师”,还分享了家庭治疗师在治疗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他表示要认可多面性,挑战确定性。
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焦璨教授在“做AI时代的智慧父母:从焦虑到从容”演讲分享中,特别提到了:AI时代不是家长的“失效时代”,而是家庭教育逻辑的转型期。她解释道,焦虑并非来自AI本身,而来自父母对失控的恐惧,对“可预测未来”的失去。父母焦虑的核心是“孩子的未来可控”这一信念崩塌。同时,在传统育儿模式中,父母习惯通过预测孩子的未来,然后加以控制,让孩子按照其规划的路线成长。然而,AI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与涌现,使得这种传统模式难以继续。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少年积极发展实验室负责人迟新丽教授则基于八万青少年数据,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状,她指出“穷养儿,富养女”某种意义上不无道理,因为多项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的成瘾,女生的网络社交成瘾率更高;0-12岁,抑郁率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之后女生的抑郁率更高等等。
最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退休)吴和鸣教授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工作中的一体感”,为青少年心理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他表示:创伤的代际传递让我们思考创伤的主体为何。他相信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各种系统、各种关系之中,但生活中医者又往往以个体为中心去评估和干预心理创伤。对于心理创伤代际传递的关注,使一个新的创伤主体显露出来——不是单一的个体或是家庭,而是由“个体—家庭”构成——其中的“个体”包含家庭中所有成员。
下午,“领袖圆桌对话”与四大“专题工作坊”两大活动同时进行。圆桌对话以“构建‘全人发展’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核心,多位行业领袖展开深度研讨,共绘行业未来蓝图。同时进行的情绪体验觉察、绘画心理疗愈、与休学青少年及家庭工作、游戏治疗四大体验式工作坊,则为参会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与疗愈体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庆典特别设置了颁奖环节,向多年来为海之梦及行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合作伙伴、员工及亲友颁发了“卓越学术引领奖”“精诚协作功勋奖”“十年忠诚功勋奖”等六大奖项。
据悉,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媒体记者及心理学爱好者约150人参与。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业力量的凝聚,对推动本土心理咨询服务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之梦将继续深耕专业,拓展服务,与社会各界一道,为促进全民心理健康而不懈努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