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康鹭人声鼎沸。
这片由广州市海珠区的康乐村与鹭江村交织而成的城中村地带(简称“康鹭”),是全国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交易基地——中大纺织商圈的“心脏”。30多年来,这片仅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近万家服装加工厂,超十万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此刻正是布料采购的黄金时间,整个康鹭热闹非凡。57岁的吴政勇熟练地跨上电动车,27岁的儿子吴烨钰紧随其后,汇入采购车流。
不一会儿,父子俩便将选好的布料装上物流车,发往80多公里外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简称“广清纺织园”)—— 他们在清远新建的厂房就坐落于此。
近3年来,这条连接广州与清远的双城路,父子俩走得并不容易。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在这场宏大的产业转移浪潮下,个体所经历的挑战、抉择与希望。
城中村里的“第一桶金”
对于吴政勇而言,康鹭像是年轮,沉淀着一家人在纺织服装产业的酸甜苦辣。
1999年,他和妻子李海凤带着两岁的儿子,从江西老家来到广州打拼。2001年,他们在康鹭开了制衣档口。5年后,他们做出了第一条爆款连衣裙,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结交了第一位外国客户,几年后又换了更大的厂房。
而在儿子吴烨钰的记忆里,康鹭的日子始终被忙碌中的亲情紧紧包裹。父亲常带他去附近的麦当劳,那是童年的美味时光。一家三口挤在出租屋共进晚餐的画面,也深深印在他脑海里。
在康鹭扎根20多年,吴政勇的订单日渐增多,发展空间却日益逼仄,成本节节攀升。众多制衣厂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对很多纺织人来说,康鹭沉淀了他们的酸甜苦辣。
工业用地紧缺、租金持续攀升,康鹭的困境也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难题。“广东抓住了早期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但无序扩散让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凸显。”20多年持续关注中大纺织商圈,广东白云学院应用经济学院院长王先庆认为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是必然。
早在2015年,吴政勇便听说康鹭要升级改造,此后中大布匹市场也多次传出搬迁消息,但因产业根深蒂固、牵涉面广,始终难以落地。
直到2022年底,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一轮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的浪潮悄然兴起。康鹭迎来升级改造,制造环节开始向80多公里外的清远转移。
此前,2014年成立的广清产业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吸引了欧派家居、金发科技等知名穗企入驻。而在园区北面,一座“万亩千亿级”的快时尚智造基地——广清纺织园正在崛起,那里有标准厂房、时尚秀场,让吴政勇看到了新的可能。
然而,对于大多数扎根康鹭的老板来说,清远的蓝图再美,也难掩抉择的艰难。离开了中大布匹市场,原料怎么办?工人招不招得到?效率怎么保证?成本会高多少?现实的拷问,压在吴政勇和所有观望同行的心头。
在康鹭能看到广州地标“小蛮腰”。
冬至饭桌的激烈争执
搬还是不搬的矛盾挣扎,在吴政勇家里,演化为一场激烈的父子争执。
“清远没有布料市场,还得回广州拿布,一天往返160多公里,耽误了来年开春的订单怎么办?”毕业后在跨境电商公司工作的吴烨钰,深知“快”有多重要。
为了让儿子亲眼看看不同园区的差别,吴政勇带着他辗转贵州、湖南、江西和省内的清远、东莞等地考察,可吴烨钰始终“油盐不进”。
康鹭的旧厂房。
2022年冬至的饭桌上,争执还是爆发了。吴政勇眉间带着化不开的沉思,夹了口菜说:“广州的厂子小得转不开身,租金年年涨。清远园区很漂亮,租金低,政策好,成本能减半。”
“省省省,就知道省!”吴烨钰微胖的脸涨得通红,拍桌子拍得碗筷直跳:“现在搬过去,来年开春交不出货,我们家生意都得完蛋!”
李海凤一边盛汤一边打圆场。她跟随吴政勇打拼半辈子,熟悉面料、工艺、行情,比谁都明白丈夫想转型的难处和苦心,“你爸不是没考虑过。清远那边虽然刚起步,但厂房标准,以后发展空间大……”
“直接把江西的厂子扩大不就行!那里产业配套齐全,也不会耽误订单。”吴烨钰的嗓门越提越高,“清远要啥没啥,我们这一搬,人家转头就能找别家!”
“你也不是没去看过,清远有不少服装厂,厂房也比省外的规范。”吴政勇彻底火了,“我们当年从城中村的档口拼到今天,眼下不拼一把,迟早完蛋!”
话音落下,沉默像一件湿衣服披在一家人身上。父子俩闷头吃饭,谁也没再吭声。那天后,两人整整7天没说话。
“搬,是阵痛;不搬,才是长痛。”吴政勇心里早已有一本长远账。2023年春节前,55岁的他开始了“二次创业”——成为首批将制衣厂从海珠迁往清远的“吃螃蟹者”。
吴政勇成为首批将制衣厂从海珠迁往清远的“吃螃蟹者”。
拗不过父亲的吴烨钰,只好认了:“已经彻底死心,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
硬闯三关的破局之路
“我站在大马路上看了半天,人影都没见着几个。上哪儿招人去?”直到现在,吴烨钰依然清晰地记得初到清远时的焦灼。
1400平方米的新厂房,面积是广州老厂的两倍多,却空得让人心慌。服装产业链长,少根针、缺根线都做不成。而此刻,每一针,都是难关。
人,是第一道关。
原本康鹭的老厂有二三十名经验丰富的员工,可搬迁消息一出,愿意去清远的只有五人。“一家小厂的迁移,背后是二三十个家庭的饭碗啊。”吴政勇挨个找老员工谈,承诺提待遇、给补贴。
但现实太沉重,多数员工还是不愿走。
“老板,我知道你不容易,可我两个孩子都在广州读书。”老员工阿强面露难色。
“康鹭不愁没活干,清远人生地不熟,万一干不下去怎么办?”不管怎么劝,李大姐就是不为所动。
但也有几位,咬着牙,决定陪他走到底。
57岁的江西师傅老廖是资历最老的烫工,他思忖良久后说:“我在这厂里从学徒干到带徒弟,倒要看看它能不能撑下去。”
最终,5个老员工成了新厂的“火种”,但人手远远不够。
园区的主动出击带来转机。招聘大巴直接开到了康鹭片区,大喇叭循环播放:“清远服装厂招人,待遇从优!”大巴更远赴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接来一批批工人面试、培训,熟练工直接上岗,生手则由老技工培训后再上岗。
不到1个月,冷清的厂房热闹起来——30多名来自江西、湖北以及清远、广州等地的产业工人陆续到位。
招聘大巴把员工接到清远面试、培训。
人到位了,机器还没跟上。
制衣工序繁复,缝前、缝中、缝后环环相扣。设备虽已搬入,电路铺设、调试安装却因人手短缺而进展迟缓。
吴政勇急得团团转,一通通电话打出去。终于,在园区协调下,专业施工队进驻,临时仓库也迅速搭起,为搬迁物料遮风挡雨。看着工人熟练地操作机器,他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
制衣工序繁复,缝前、缝中、缝后环环相扣。
机器动起来了,可生产链条依然卡着。
“针线”在哪?货往哪送?工人怎么生活?
关键时刻,广清两地政府部门联手发力。半年后,“清远—海珠物流专线”开通,纺织品当天发货、当天到达;园区到清城区石角镇中心的短途公交通了;园区的免租补贴也到位了。
“变化确实很大。”老廖心里悬着的大石头逐渐落下,“以前担心搬到清远会不方便,现在交通、生活都跟得上,还有搬迁补贴,感觉踏实多了。”
关关难过关关过。产线稳定后,吴政勇干脆带着儿子在园区附近住下,白天调设备,晚上理订单。
看着父亲每日与工人们同吃同干,厂子渐入正轨,吴烨钰渐渐明白了那份坚持的深意。他开始频繁往返于广清两地,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搭建数字化系统,打通两地订单与生产的数据链路。
闲时,他在车间拍下与父亲忙碌身影的合照,发到朋友圈,配上一句:“广清父子档,干就完了。”文末还有一个“奋斗”的表情。
产业梦想的接棒前行
走在如今的清远园区,吴烨钰常感觉恍如隔世。
短短两年多,订单更多了,他们在园区里又搬了新厂,就在距离旧厂200米左右的位置。父子俩已盘算好如何利用新厂房:“新厂有2700平方米,不仅能扩产线,还能专门规划出空间打造直播电商基地。”
吴烨钰已辞去以前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制衣厂,“我爸当年的选择,是为了给厂子找一条长远路。”
曾经的争执早已化作分工的默契,父亲扎根清远专注制造,儿子往返广清两地开拓市场。在这对父子档的双城联动中,“广州研发+清远制造”的产业齿轮也在加速转动。
吴政勇和儿子吴烨钰合力把物料搬进物流车。
工厂里现在随处可见年轻面孔。“以前工人年龄多在45岁以上,现在来了好几个清远职业技术学校的‘00后’,平均年龄小了15岁。”吴政勇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
“95后”林阳就是新鲜血液之一。他是清远本地人,曾在康鹭工作。“家里听说这边来了不少制衣厂,催我赶紧回来,下班后坐班车就能回家的感觉真好。”
厂房大了,员工多了,父子俩的新朋友也多了起来,POP设界清远项目经理黎灏南就是其中之一。
“清远正推动‘打版到清远’,我们为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公共版房,帮助更多企业从OEM(原始设备代工)转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黎灏南说,他们已服务多家生产在清远、设计在广州的企业。
今年春节后,工厂赶制春季新品,部分工人尚未返岗,打版进度影响了交货速度。吴政勇愁眉不展之时,黎灏南带着设计师主动上门,免费协助做版,省了一半时间,解了燃眉之急。
广清纺织园打造涵盖原材料供应、面料研发、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图为POP设界清远项目。
新厂门前,货车往来不息,一台台乳化机、灌装设备等被逐一卸下。吴政勇发现,是一家美妆企业。
“这里不止有纺织服装,还有时尚美妆。”广清纺织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园区及周边已有丽彦妆、君妍等众多美妆及配套企业进驻。“我们正打造涵盖原材料供应、面料研发、服装设计、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各环节高效协同。”
随着产业链延伸,园区生态悄然升级。曾经空置的厂房,如今挂上了“国家服装产品质检中心(广东)清远基地”“智能制造共享车间”等招牌。
广清纺织园内的检测研究院。
产业链的触角还探向更广阔的乡野。附近的万悦服装卫星工厂里,30余名村民正为园区企业赶制来料加工的订单,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现在园区就像个小型城市。”吴政勇感慨道,“有生产,有生活,更有生机。”手机叮咚作响,系统发来订单数据,一款连衣裙又被追加了订单,他希望今年再多做几个爆款。
闲暇时分,吴政勇父子俩喜欢去北江大堤散步。
最近,吴烨钰忙着带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客户,从广州赶来考察工厂。得益于海外多点布局,工厂在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中平稳发展。
海珠厂区也在升级改造,增强研发实力。吴烨钰的妻子已是设计主力之一,正忙着新一季的设计稿,她微微隆起的腹部孕育着新生命。
上阵父子兵,双城赢未来。父辈用坚守织就的产业梦想,正被新生代在传承和创新中延续。
编者按
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主平台,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月10日举行的“全省加快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打造‘百千万工程’产业主引擎”工作推进会透露,广东已有106个省产业园区,遍布全省21地市、覆盖绝大部分县域。近两年,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5%,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产业主引擎。
作为全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片区之一,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全省一盘棋”的关键落子,也是观察广东以产业园区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窗口。近3年来,记者多次深入该园区调研,以一对父子的双城故事为切入点,透视广东如何通过产业有序转移,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敬请垂注。
来源:南方+
编辑: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