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马拉松赛事的高峰季,近日却传来多场马拉松取消或调整的消息:包括山西临汾、保定蠡县、北京龙形等在内的多场半程马拉松赛宣布取消;宜宾马拉松赛则宣布取消10KM精英赛和5KM欢乐跑两个项目,全马、半马项目将正常举行。此外,原定11月举行的北京常营半马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大概率会“流产”。
这些马拉松赛事为何突然取消?主要还是政策收紧使然:早在今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对马拉松赛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坊间多有传闻,称县区级以下C类赛事不再举办,尽管传闻未被证实,但还是隐隐释放了收紧马拉松赛事的信号。
各地的马拉松赛之所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与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松绑大有关系。体育界一直都有“马拉松周期”的说法,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城市马拉松的热情就会爆发出来。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也是这一年,各地马拉松赛事开始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之下,国家体育总局于2015年取消了马拉松赛事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管理模式,这也进一步促成了赛事的井喷。中国田协透露,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举办的各类马拉松赛事就超过300场。算下来,差不多每天2场。赛事过频之外,赛事水平也良莠不齐,也影响了大众观感。
不难发现,前述被砍的马拉松赛大多为集中在区县的低级别赛事。目前,国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分为A类(A1类、A2类)、B类、C类三个等级。C类赛事是指社会力量办赛、参赛人数达到300人的,并且受到地方田协或马拉松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的大型马拉松活动,区县一级举办的马拉松赛多数正属于此类。而即便是级别最低的赛事,成本也不菲。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小马拉松赛事单场成本约500万到1000万,这对举办地而言,压力并不小。
也有人会说,办马拉松赛事可以赚钱。这话倒也不假,但主要适用于一些头部的高级别赛事。比如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的2025年兰州马拉松赛,其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6.6亿元。至于多数马拉松赛事,政府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不错,但凡马拉松赛事都会找企业赞助,但企业都是懂算账的,入不敷出自然没人会干。2018年有分析数据显示,A1类马拉松平均支出为1199.86万元,除去赞助收入和报名收入,平均还有超过140万元的缺口。而为了把赛事办成,政府对赛事运营方进行补贴就成了不少地方的做法,比如武汉马拉松,政府补贴约占到了运营公司收入的15%-20%。
至于地方政府为啥愿意补贴,除了看不见的城市形象打造外,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带来间接收益:一个高级别赛事可以通过吸引大批外地选手前来参赛,进而带动当地的住宿、餐饮、出行、旅游等各项消费。所以,算大账的话,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要是换成某某县、某某区,这笔账就算不过来了。都说物以稀为贵,马拉松赛一多自然就会贬值,尤其低级别赛事,除了当地人自娱自乐,外地跑者参与的热情就不那么高。
与一位长期跑马的友人聊天,她就表示,现在参赛主要选城市,赛事只是作为附加,喜欢的城市就去。管中窥豹,如果说马拉松跑者日趋理性,尝鲜的想法消退,马拉松赛事本身也需要更加理性、规范。这么来看,砍掉小地方的马拉松赛事,不让其做亏本买卖,这也间接帮地方捂紧了钱袋子。 □墨攻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