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生融合”到向海图强,东莞滨海湾为什么能?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5-10-13 09:28

到东莞滨海湾新区“黄金海岸”打卡,已渐成国庆期间的“标准动作”,这个“黄金周”也不例外。尤其在傍晚,前来看“橘子海”的人流汇成热闹的风景线——孩童随风奔跑,情侣依偎轻声交谈,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等待落日瞬间。很难想象,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如今却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门户会客厅”。 

事实上,这样的蝶变,在滨海湾俯拾皆是:OPPO全球算力中心启用,能支持千亿级大模型的训练,威远岛的回迁居民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深江铁路滨海湾段建设如火如荼,为打通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全力冲刺……

从2017年10月揭牌至今,滨海湾锚定“湾区协同发展引擎、东莞对外开放门户、滨海科创智造新城”目标,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的时序推进,以“向海而生”的闯劲、“逐梦而行”的干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壮阔画卷中,勾勒出一道亮眼的“滨海弧线”。

图片

滨海湾大桥与深中通道。

“三生融合”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从滨海湾大桥驱车驶入交椅湾,一幅产城融合画卷迎面展开:左侧OPPO人才房、数据中心有序排布,远处科兴科学园、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拔地而起,文体公园绿意点缀,右侧“黄金海岸”建设正酣,生产、生活、生态在此无缝衔接,尽显“三生融合”魅力。

产业是滨海湾发展核心。滨海湾明确构建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形成“3+X”产业体系。落地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等重大产业项目25个,已累计完成投资近300亿元。 

滨海湾人工智能产业吸引力正逐步释放。今年,滨海湾获省市支持建设人工智能新区,重磅使命让滨海湾的发展摁下“加速键”,以1500亩“灵犀岛”为支点,铺开“一廊、三区、五组团”布局,首个地块已出让,开启建设大幕。更多空间如智造湾、元犀社区、未来大厦等将陆续落地。东莞(滨海湾)公共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及高端平台也将加快建设。

图片

灵犀岛效果图。

民生配套同步升级。黄金内湾,教育先行,滨海湾先后建成镇远中学、滨海湾未来学校,可提供7560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未来学校高中部、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已动工,实现出门就能上好学校。与此同时,滨海湾筹建约2万套安居房源,筑牢安居根基;万象滨海购物村年底开业,商业消费加速焕新。

生态是滨海湾亮丽名片。依托海岸线规划约42公里东莞黄金海岸,目前在交椅湾板块已建成并开放7.5公里,东宝公园、滨海驿站等亲海空间相继建成。今年,交椅湾入选广东首批“美丽海湾”,成为东莞首个省级“美丽海湾”。如今,每逢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市民打卡首选地,也是不少年轻人认识东莞的第一站。

图片

滨海湾黄金海岸。

在滨海湾,“三生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不断放大优势、形成“磁吸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生态

融湾向海 

空间贯通,要素畅通,服务联通

滨海湾八载蝶变的背后,是一套以“空间贯通,要素畅通,服务联通”为核心的“融湾向海”发展方法论——通过打破区域壁垒、破解发展难题,在对接服务大湾区中实现自身跃升。

空间贯通是“融湾”基础。从“白纸”起步的滨海湾,已建成交椅湾“六纵两横”路网,滨海湾大桥通车连接交椅湾与沙角板块,东湾大道(沙角段)加速推进,路网框架成型;对外联通同步发力,深江铁路、轨道2号线三期、滨海湾综合枢纽站等轨道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如期推动,常虎高速延长线、大湾区大学连接线等区域交通干线陆续启动建设,新港澳码头正推进前期工作,内外交通网络持续织密。 

要素畅通是“向海”关键。滨海湾主动拓展协同半径,对内深化大湾区合作,与南沙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双方在科技创新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港澳科创合作,与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构建“香港成果+滨海湾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对外链接长三角,设上海经贸联络处,加强与当地高校、企业、人才合作,打通跨区域资源通道。

服务联通则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滨海湾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落地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建设,同步构建N个10条产业科技政策体系,打造产业人才交流活动品牌,巧用产业基金赋能,通过资本招商已成功引进恒驱电机、原速科技等项目,助力新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空间贯通,要素畅通,服务联通”构建起“融湾向海”的完整闭环。随着各项举措持续落地,这片热土将进一步释放“融”的活力、放大“海”的格局。

图片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效果图。

 改革创新

勇当湾区“弄潮儿” 

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基底,到“空间贯通,要素畅通,服务联通”打破区域协同壁垒,东莞滨海湾的八年发展,始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引擎——通过制度突破破除发展桎梏,依托平台升级拓宽战略空间,赋能新区高质量建设的同时,更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释放强劲活力。

图片

滨海湾烟火气越来越足。

改革赋能筑牢发展根基。滨海湾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先后获得省级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省级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等等多张“改革名片”,主动对标横琴、前海、南沙等先进地区,打造“1+10+27”改革体系——制定1份改革方案,在新平台、新空间、新产业、新体制等方面部署60多项改革任务;攻坚“10大改革创新”,逐一破解人才、土地、投融资、国资国企等新区发展核心问题;根据发展阶段和实际,形成27项“小切口、可落地、能见效”年度改革清单。

平台跃升提升战略能级。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色合作平台,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广东省高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再到争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平台、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等重大平台,每一次平台能级的提升,都是滨海湾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跨越,也让其在大湾区协同发展中的“枢纽作用”愈发凸显。

图片

滨海湾新区。

回望八年,滨海湾从一片滩涂之地成长为大湾区的“潜力增长极”;展望未来八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滨海湾将继续以“融湾向海”的视野、改革创新的锐气,在制度型开放上持续突破,在高能级平台建设上再攀新高,不仅要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更要成为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标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书写更精彩的“滨海湾答卷”。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梁锦弟

图源:滨海湾融媒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