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聚焦:广东如何打赢台风“桦加沙”防御战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10-12 16:57

10月11日晚,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桦加沙”防御战》。

9月旬,年度最强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最终在阳江海陵岛登陆。广东超前准备、积极迎战,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制度积极运转,21个地市有序“五停”,把防御阵线筑牢到镇村“最后一公里”。

超220万名群众安全转移,实现人员“零死亡”。全省上下一心,共同打赢这场台风防御战背后,各地各部门如何筑牢防御阵地?常面临台风等极端灾害侵袭的广东,灾害管理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在10月13日第36个国际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专题节目《“桦加沙”防御战》从袭城、响应、转移、韧性四个部分,透过镜头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将这场“最强”台风防御战的广东打法全流程、全方位清晰呈现。

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作为年度最强台风,“桦加沙”有何特点?

直面“桦加沙”的正面冲击,阳江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黄小丹见证了台风的步步逼近。她向《新闻调查》记者回忆,从卫星云图来看,临近登陆时,“桦加沙”卷动的云系已基本覆盖了整个广东。

强度大,范围广,登陆时叠加天文大潮,“桦加沙”的种种特征,不免让阳江人回忆起2008年的超强台风“黑格比”,那场台风导致全市超150万人受灾,多人伤亡。

这一次,“桦加沙”带来的压迫感甚至超过“黑格比”。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程正泉告诉《新闻调查》记者,典型的台风往往按“一天跳一级”的速度增强,而“桦加沙”在39个小时之内连跳4级,从热带风暴增强到超强台风级。

“桦加沙”来袭速度极快,要比台风更快,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作为常年遭受台风侵袭的沿海省份,广东在全国通用的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基础上,增设了“白色”预警,将台风预警提前至48小时。

在“桦加沙”来临的前三天,9月21日19时13分,阳江气象局就已发布白色预警。截至当天20时17分,广东50个地区台风白色预警信号生效。

省应急管理厅汛旱风灾害救援处副处长王旭介绍,在高等级预警下,“预警叫应”机制启动,第一时间电话、短信通知基层三防责任人开展防御工作。面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会通过全网络信息发布矩阵迅速传播,配合乡村大喇叭、铜锣等传统方式,确保“不漏一人”。

与此同时,从省到市,应急响应级别及时动态调整,各地、各部门“闻风”而动。

21日16时,“桦加沙”登陆前73小时,阳江市启动防风四级响应。船回港、人上岸,全市所有滨海旅游景区(浴场)关停,跨海航线停航,在建工地、户外施工全部停工。21日起,为降低山洪、地质灾害及风险,阳江市库容量最大的水利工程大河水库泄洪腾空27万立方米库容。

阳江市海陵岛大角湾是广东最早建成的海滨景区。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凤宝说:“我们防台风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景区也有应急预案,该做什么按照预案走就行了。”

22日11时30分,阳江市跳过三级、将应急响应等级直接提升为二级。市、县、镇、村四套班子全部下沉到镇街指导开展防御工作。

23日10时,广东省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仅隔30分钟,阳江市也启动防风一级应急响应。

15时46分,阳江正式发布“五停”通告。为了让广大群众心里有底、提前做好准备,在此前的22日下午,当地已提前发布“五停”的预通告。

23日晚间,“桦加沙”确定将登陆阳江。此时,全市已有16万受影响群众完成安全转移,船舶悉数回港。各部门、各单位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建强镇村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事实证明,迎战年度最强台风,再周密的准备都不为过。

“桦加沙”登陆时中心风力达13级,录得阵风16级每秒54.5米,打破了“黑格比”的纪录,12级以上大风持续10小时,也超过了“黑格比”。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人员“零死亡”,全省转移群众超220万,两个极致数字背后,是无论风势如何变化,都要全力以赴守住“无人员死亡”安全底线的防御理念。

这样的防御成效是如何实现的?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又经历了什么?

“要是自己真的不听、不信他们,在那里住,肯定塌下来把自己砸死了。”阳江市阳春市双滘镇垌头村村民苏贤营于23日被村干部劝说并转移,25日早上风歇雨停之后,他回到家,看到倒塌的房屋,深感后怕,也表达了对村干部的感激之情。

“每次台风来临,群众转移时间都很紧迫,难点在于劝说村民配合转移。”垌头村党总支书记李传万直言,村民今年就转移五六次了,前五次都没事,次数多了,老人家也会有意见。

事实上,村民的这个心态很朴素、也很普遍,如果不是村干部反复上门,很多人就会怀有侥幸心理,留在了危险地区。

作为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阳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背面“三山围一江”,分布了八个雨窝子风险点,是华南台风、暴雨、风暴潮灾害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阳江的地质灾害点有52处。削坡建房,当水土饱和之后,山里面的土一下来就容易把这些房子给冲掉。”阳江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建雄说。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明确规定,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坚决转移危险区域人员。”王旭说,所有的细节工作最终落实,还是归结到镇村,因此要建强镇村能力,建立健全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工作机制。

阳江也是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作业船只、人员数量庞大,应对台风任务艰巨。

“桦加沙”来临的前几天,华电阳江青洲三菩堤海风场的一些检修作业人员就在海上,华电阳江青洲三菩堤海风场值长余明敏说,公司组织了168人返航、上岸,检修任务没有完成也必须撤离。

船回港,人上岸,落实起来却并不容易。为更好应对意外带来的风险,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研发了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平台和相关数字化应用,所有海上船只航行轨迹一目了然,目前已经应用到广东省海上风电场和各类船舶的防台工作中。

制度发力,信息共享,工具助力,“桦加沙”来临前,广东全省海域持续落实“六个百分百”,确保渔船在港加固避风,海上作业人员全部上岸避险。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防洪治理水平

阳江市鸿运海水种苗繁育有限公司的彭俊耀在海陵岛从事养殖10多年,他告诉《新闻调查》记者,政府部门发出抢收号召后,他在一天时间内抢收了自家20万斤鱼苗,可惜还有部分不能上市的鱼只能听之任之。

对此,彭俊耀说:“说句心里话,当时我们也没打算抢收的,是渔业等相关部门一直跟我们做思想工作。”

根据海陵区社会事务局提供的信息,受“桦加沙”侵袭,海陵岛90%的传统渔排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损毁。为减少台风对“靠天吃饭”的传统渔业带来的沉重打击、破解传统木质渔排抗风能力极弱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阳江探索推广抗风浪能力更强的深水网箱新模式,推动渔业结构转型。

这次“桦加沙”袭击,相比传统渔排,深海养殖网箱的损失降低到了10%至20%之间,防风能力的升级显而易见。事实上,当初彭俊耀是在当地政府以30%的政策补贴推着进行尝试的,后续使用过程中他发现,虽然成本高,但收益回报也大。这次台风证明了基础设施升级的必要性。

阳江市海陵区社会事务局海洋渔业负责人黄汝盛介绍,当地正通过合作社或联合投资的形式,鼓励普通网箱养殖户向深水网箱转型。

对阳江而言,一次次台风不仅是伤痛记忆,更激发了城市在基础设施升级、防灾型产业体系上更深远的系统性布局。

阳江市常务副市长黄宁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保险上的支持。长期来看,还要积极推进整个漠阳江中下游的治理,提高漠阳江流域的防洪水平,尽量减少中下游、低洼地带、易受淹流域的群众遇到台风转移的可能性。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提高整体的治理水平。

对于广东而言,台风带来的考验仍在继续,防御台风的系统性升级未完待续。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杨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