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2日,“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更新的治理现代化与振兴新范式”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花都区举行。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该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城乡更新治理理论、制度创新与实践案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破解城乡更新实践中的体制瓶颈,实现城乡空间品质提升与社区活力重塑的有机结合。会上,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针对城乡更新治理等问题建言献策。
“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更新的治理现代化与振兴新范式”学术研讨会现场。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城市更新行动取得丰硕成果,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250个,惠及居民210万户,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启动新模式城中村改造项目233个,惠及村(居)民27.23万户,新开工安置房17.01万套;推进历史文化保护项目460个;城市更新投资额将超两万亿元。
其中,花都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聚焦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以“绣花”功夫推动“老城市实现新活力”。
从具体案例来看,新华市场周边集群街2号、新华坊、红砖坊等建筑,在政府引导下,多产权业主携手筹资、自主更新危旧房屋;与社会资本合作,巧妙盘活闲置资源;岐山村工业集聚区巧妙运用“腾笼换鸟”策略,引入八大优质产业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塱头古村引入唯品会公益性投入,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模式,亮相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获第九届新加坡规划师学会奖等奖项。
清华大学教授田莉在调研后对集群街2号的案例印象深刻。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由“居民出资、政府支持、国企作为实施主体”的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模式。”田莉说。
“只有人人喜欢的家园,才是别人旅游的目的地。”广州大学教授朱竑在塱头古村受访时认为,花都在城乡更新治理方面有不少值得做和推广的经验。
圆桌研讨现场。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还为城乡更新难题探讨“破题”思路。香港大学教授邓宝善以香港北部都会区为例,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提出“空间重构”“生态维护”“跨域协作”“社区参与”与“制度创新”多轨并进的思路。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在讨论中强调,要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乡连续体内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融合。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