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暴雨中,广东这张“防御图”正在悄悄拯救生命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10-13 17:03

山坡裂缝实时监控、海边渔船有序归港、手机预警信息频响,广东的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网络,正静默而高效地运转。

6月15日凌晨4时,茂名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暴雨如注。基层巡防员刘名芳警惕地观察着联二村的山体变化。“龙舟水”叠加台风影响,连续强降雨让土壤饱和,最终引发山体滑坡。幸得预警及时、转移迅速,25户57人成功避险,这一案例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避险的“教科书式”示范。

10月13日恰逢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作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省份,广东因山海相连的地理特征而面临地质与海洋灾害的双重威胁,持续推进灾害韧性建设。如今,这里已构建起一套山海协同的灾害防御体系,完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智慧转型。基层巡防员们所经历的,正是这场转型带来的深刻变革。

防御体系转变:

从隐患点到“双控”模式

广东是全国地质灾害12个严重省份之一。每年夏秋之际,热带气旋频繁侵袭,台风等极端天气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然而,传统围绕已知隐患点的防治模式已显不足——近年来,地质灾害多发生于在册隐患点之外,暴露出防御盲区。这也是全国面临的普遍问题。

从2020年起,自然资源部推动防控模式由单一“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广东积极响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为年度民生实事,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2年,广东花了两年时间,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为“双控”转型奠定基础。

2022年6月,20年来最强“龙舟水”袭击之下,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广东以河源市龙川县为先行区,探索全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新模式,而后又选择了广州市黄埔区、深圳市宝安区、云浮市新兴县、韶关市武江区、肇庆市德庆县、清远市连南县等地开展“双控”试点工作。

试点的任务,在于建立风险隐患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网格化防御响应、醒目提醒、复盘评估、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机制,力争2024年初步实现“隐患点+风险区”精准防控,并在全省推广经验。

防御盲区带来的困扰,促使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一条新路——2024年8月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会同广东省地质局,创新编制全省地质灾害防御分级图。这一分级图涵盖117个县、1245个镇、19145个行政村,圈定威胁村居的人居斜坡单元55万余个、受威胁房屋649万栋,实现全省防御区划定与斜坡风险评价全覆盖。

今年以来,广东发生的地质灾害基本在划定的防御区内,分级图为成功避险提供了有力支撑。自然资源部地勘司二级巡视员张承方对此评价称:“广东省创新编制地质灾害防御分级图,为全国探索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管控新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图为信宜市洪冠镇蓝村村的地质灾害防御“一张图”。

一张图”的威力:

防御分级破解转移难题

每当极端天气来临前,广东都会自上而下迅速行动,对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但防御的核心难题仍在于:风险区“在哪里”,强降雨条件下“转移谁”“何时转”?防御分级图的诞生,为这些关键问题提供了答案。

分级图将防御区划分为一、二、三级,结合暴雨预警信号,分别制定相应响应措施。居家避险要确保“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住高不住低”,并做好避险转移准备。若遇红色暴雨预警,一级防御区内隐患点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今年汛期前,广东将防御区划定成果分发到市、县、镇、村使用,并共享给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纳入全省三防指挥调度系统,还通过全省数字化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

5月20日,广东将迎“龙舟水”,召开了一场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推进会,预测情况令人警醒:从5月24日至6月19日,大致有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全省9市25个县(市、区)的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16市79个县(市、区)的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共涉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200余处,重点防御区51万余个。风险区名单也一并公布。

6月中旬,叠加台风“蝴蝶”影响,广东多地出现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14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对多个重点地市部署防御工作,并联合省气象局向茂名信宜市等地发布二级预警。有了地质灾害防御图,各地迅速排查易受灾场所,开展“空屋”“净山”“挪床”行动。茂名也响应快速,结合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全面开展巡查排查。

15日0时,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委会联二村夜雨倾盆,这里处于三级重点防御区。巡查员刘名芳发现山体异常险情,随即向上报告,当地政府果断组织群众转移。4时,山体滑坡发生,造成2间房屋倒塌、33间房屋受损,但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图片

7月9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2025年“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复盘暨汛期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推进会,基层巡查员刘名芳现场讲述成功避险经过。

类似的成功避险案例在肇庆、清远等地同样上演。据统计,“龙舟水”期间,广东共发生地质灾害7起,成功避险5起,与2020-2024年平均数相比,灾害数量、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92%、89%和90%。

智慧赋能:

三级联动织密预警响应网

除了“一张图”明晰指引,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是地质灾害防御的关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织密预警信息网络,建立起省、市、县三级高效联动机制。

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的成功避险案例,便展示了这一体系的效能。6月18日9时15分,清远市发布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镇两级迅速组织隐患排查。11时许,三合水村网格员在巡查时听到山谷内轰鸣声,发现村内山沟水流为黄泥水等泥石流前兆后,立即组织村民转移并上报。约11时20分,村内7户7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地点。11时35分,该点泥石流发生,因提前转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图片

清远清新区太平镇三合水村泥石流发灾点位于二级、三级3个相邻重点防御区内。

科技赋能让预警更加精准。自2024年起,广东在全省21个地级市建成了542个雨量监测站和381个土壤含水率监测站,开发了122个县级通用型预警系统和10个重点县(区)定制型风险预警双控系统,包括防御区暴雨提醒模块和风险防御响应模块。

这些设施为精准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撑。系统接入了50余万条重点防御区划定成果数据,录入10余万条镇村干部信息。各县可通过系统向重点防御区的镇村干部发送提醒短信,对已预警的重点防御区进行网格化管理,通过“一键通”实时反馈,实现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响应闭环管控。今年7月,该系统通过了专家验收,进一步实现“预警—叫应—管控—避险—反馈”防御闭环。

据统计,“龙舟水”期间,广东共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14期,发送短信14.9万条,通过“一键通”向111个县的重点防御区镇村干部发送提醒信息123万余条。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共出动地质灾害巡查7.9万余人次,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近5.1万处,组织转移人数2.1万余人。

前不久,广东还结合基层意见优化了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图,强化重要要素,使防御图更通俗易懂,并加快推进其入驻“粤政易”平台,实现风险信息直达基层“掌上”终端,让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得懂、用得好。

基层共治:

从“要我防”向“我要防”转变

“打台风我们很熟悉啦,都被吹过十几次啦,很有经验,唔好担心(不用担心)!”9月23日,台风“桦加沙”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前夕,800余艘渔船已在闸坡渔港整齐停泊,港口的一位老大爷如此笑谈着。这番话,道出了广东人面对台风的淡定从容,背后是深入人心的防灾意识和基层智慧。

今年年初,自然资源部部署“一项行动、两项工程”,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行动,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工程,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在广东,截至7月份,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计开展演练199次,参加人数3.97万余人。省级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共1.1万余人次,送图下乡335次,各市县区、乡镇村开展培训310次共4万余人次,确保防灾措施落到“最后一公里”。

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已从“要我防”向“我要防”转变。为群众增添防灾底气的,还有不断升级的智能应急装备。今年,广东加强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在汛期到来之前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6月20日,广东举行年度应急测绘保障与安全生产演练,模拟了“龙舟水”期间强降雨引发的北江水位暴涨、山体滑坡及群众受困险情,首次实现“无人机巢—无人船—机器狗”智能装备集群作战,为珠三角水网城市灾害应急提供全新范式。

图片

应急测绘队伍出动无人机获取地理信息。

从地质灾害防御“一张图”的绘制,到数以万计的人员高效转移,广东不断探索自然灾害防治的现代化路径。当台风过境,极端天气结束,生活能够迅速回归正轨,成为广东防灾体系最直接的成效证明。

强化预警信息“叫应”机制,细化防御等级与威胁范围,构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体系,打造风险防御“一张图”2.0版本……如今,广东在朝着一个个小目标,不断提升“双控”管理能力水平,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用已超越地域界限的“广东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宝贵参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

图片:省自然资源厅事务中心提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5年“广东省地质与海洋灾害防治宣传月”专题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