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报道,市面上有部分企业公开招聘所谓“撰稿”人员,实则是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AI代写论文。据记者调查,只要熟练使用AI工具和资料库,同一写手即可完成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毫不相关学科的论文,专业跨度惊人。
论文代写买卖早已有之,有了AI的“加持”,更是如有神助。AI代写黑产的核心病灶,在于技术滥用与监管滞后的双重困境。
从技术层面看,大模型生成工具降低了造假门槛。所谓的“组稿+AI”模式实际就是“外行+剽窃”,员工只需将数据填入模板并简单润色即可成文,有的甚至一天能写30篇论文。这些“量产”论文看似有模有样格式规整,实则是拼接文献、套用公式的“学术八股”。
监管的滞后则让黑产有机可乘。代写机构深谙平台规则漏洞,在电商平台屏蔽“论文代写”关键词后,转而用“论文指导”“文案润色”之类的暗语引流;招聘平台则对“高薪跨学科写手”的异常需求缺乏预警,放任黑工厂以“文字编辑”之名招揽从业者。
那些本该由思考与研究诞生的文字,如今被AI算法和模板套件替代。要根除这一乱象,必须从源头入手,多管齐下,重构学术生态的诚信根基。
破解AI代写乱象,法律严惩是震慑黑产的“利剑”。当前,学位法已明确规定,将对存在代写、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作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罚。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也可适用于组织代写牟利的机构,让黑产从业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平台问责是阻断黑产传播的“关卡”。一方面,平台需升级算法监测,对“论文指导”“降重服务”等疑似关键词进行精准识别,对高频跨学科接单、低价批量接单的账号进行预警;另一方面,要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打通电商、社交、学术期刊的数据壁垒,让“中介引流——写手接单——期刊代发”的产业链无所遁形。2018年,科技部曾开展过一次“清网行动”,一度让“论文买卖”等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减少比例超过95%,证明了平台监管的有效性。
学术评价改革则是根除乱象的“治本之策”。AI代写黑产的野蛮生长,根源在于“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的畸形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打破“以刊评文”的单一标准:高校可增加实践成果、实验记录、文献批注等过程性评价权重;科研机构应摒弃“唯SCI论”,关注论文的原创价值与应用价值,让“写论文”回归“做研究”的本质。
论文可以量产,但思想无法复制。唯有以法律划红线、以平台筑屏障、以评价树导向,才能让AI回归科研助手的本位,让学术研究重拾“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严谨与敬畏,还学术界一片清朗空间。
文|胡欣红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