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来自北方的宗小姐在佛山顺德参加朋友婚礼时,经历了让她惊讶的一幕:当她递上红包时,新娘并未收下,而是含笑接过,轻轻摸了一下红包、折了一个角,随即完整地还到她手中。
“我很震惊!”宗小姐将这段经历发到网上,迅速引发广泛共鸣,让顺德这一传统风俗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许多网友纷纷称赞这“只折角、不收钱”的风俗“充满了人情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顺德 90 后,新娘吴小姐对这一风俗早已习以为常,她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佛山顺德人办喜事,大家一般都是不收红包的,这个已经是当地人默认的风俗习惯了,“从我记事开始,我们这边就是这样做的。对于我们来说,大家愿意花时间过来参加宴席,已经是表达了他们的心意了。”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当地不收红包是惯例,但大家基本还是会带着红包赴席。吴小姐补充道,“红包折个角,就代表收到宾客的祝愿了。有一些朋友知道我是不收红包的,所以他们有的人干脆直接没给我。我们这边就是很纯粹地请大家来开心地吃顿饭。”
事实上,这份“重情轻礼”的淳朴民风,并非顺德独有。在广东许多地区,无论是喜事随礼还是新年派利是,更多时候都是“讲心不讲金”。
比如,在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也有随礼的份子钱不过百元的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村民的份子钱只收“一个肉包的价格”——2毛钱,后来是五块、十块,再后来,涨到三十、五十。数十年来,虽然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但份子钱还一直“原地踏步”。
岭背镇村里办酒席倾向于在家门口,场地不够宽敞,就借邻居的院子举办。
与此同时,近年来,起源于茂名高州市的民间传统“有喜事 来种树”的“绿色新风”正吹遍南粤大地。据了解,当地群众长期将植树与婚庆、乔迁、升学等人生喜事相结合,通过栽种纪念树寄托情感、传递祝福,该习俗自2014年开展以来,在高州已持续践行11年,累计植树超2500万株。
湛江市坡头区规划的喜事林。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一行列。多地发出“有喜事 来种树”倡议书,推广喜事新办,用种“喜事树”替代大操大办,将个人幸福、人生的重要节点等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喜事林”“同心林”“婚庆林”等各种喜事林不断涌现,推动喜事从“酒桌热闹”向“绿色低碳”转变。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卢婉珊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