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当“刘老庄连”战旗作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之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检阅时,擎旗手王宸一双手紧握旗杆,目光如炬。这位“刘老庄连”第6673名战士,今年3月才调至连队,他用3.38米长的战旗,扛起了82年的英雄传承。
“刘老庄连”是一支英雄的连队。
王宸一出生在山东革命老区,家乡高密是当年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当得知“刘老庄连”战旗被再度选入战旗方队,将在2025年阅兵中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王宸一第一时间报名担任擎旗手,并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阅兵集训。
成为“刘老庄连”战旗的擎旗手,最难的是“持旗稳定站立”。战旗一旦迎风展开,产生的力矩会让旗杆极易晃动。哪怕角度仅偏离1°,旗杆顶端就会偏移约6厘米。
擎旗手王宸一。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王宸一每天对着基准线练习静态持杆,用余光校准角度,靠日复一日的训练打磨出肌肉记忆。从阅兵式地面列队接受检阅,到分列式跑步登车、快速换扛旗,每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训练时,他脚踩固定脚托,靠核心力量稳住身体,即使汗水浸透训练服,从未让战旗有过一丝偏移。
在王宸一看来,战旗方队里的20辆战车、80面战旗,是一个催人奋进的集体。每天训练间隙,旗手们会轮流上台讲战旗故事,王宸一从“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勇猛、“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坚韧里,愈发清醒读懂了“刘老庄连”的精神特质。82年前,“八十二勇士”同壕而战、同日牺牲,用全员牺牲的壮举,诠释了抗日军民不屈的意志。集训期间,他还在战旗文化长廊里逐一看完80面战旗的介绍,在战旗册子里翻阅每段历史,让“英雄传人”的身份从抽象变得具体。
这份感悟,成了他训练的精神支柱。夜里复盘时,他总会代入当年“八十二勇士”的心境:“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牵挂、有恐惧,却依然战斗到最后。我这点训练的苦算什么?”
回到连队,王宸一的“擎旗”之路从未停止。他牵头探索无人装备战法,组织战士在训练之余自学操作,如今已形成多场景运用方案。
即将28岁的他,总说自己是“连队最新的成员”,却早已把“刘老庄连”精神刻进骨子里。床头柜里的物资按使用顺序摆放,战备器材室随任务更新物资,时刻保持“一声令下即出动”的状态。
“战旗扛在肩上,就是使命扛在肩上。”王宸一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潘珊菊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