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天下”恒久远,广东外贸再出发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14 23:20

10月15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大展,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正式与公众见面,展期一年。本次展览甄选来自全国收藏机构的逾200件(套)珍品,其中更有22件国家一级文物,以实证回顾广东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中国外贸制度建设上的独特贡献。

牙雕人像带着阿拉伯人的独特印记,诉说着唐代广州外商活跃的景象;南宋金项饰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见证了海上丝绸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双重属性;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这些珍贵的文物静静伫立,却让广东千年外贸的轮廓愈发清晰。

广东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古代帆船贸易时代,广州及周边优良的天然港湾是理想的停泊和补给点,且受台风影响小,航行安全性高,始终是进入中国沿海的首选或重要枢纽之一。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长期处于全球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为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广东的优势,但广东之所以能在千年外贸长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缘于地理位置,更在于其孕育出了可信赖的交易环境、高效的商业制度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社会心态。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的《广州市舶条》,被认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贸法,奠定了后世制度的雏形,推动海上贸易管理制度系统化、法典化;明代的“广中事例”,允许百姓与外商直接贸易,实现了朝廷、地方和民间商人三方共赢;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口通商”政策,虽有其时代背景,但也形成了独特的外贸体系,影响着中西贸易格局。这些制度的演变,无一不体现广东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共同繁荣的特质。

在外销壁纸展区,一幅清代生产的“中国风”壁纸引人驻足。其画面中既有岭南园林的芭蕉奇石,也融入了西方透视法的建筑细节,这种中西合璧的审美趣味,恰是广东外贸互利共赢理念的生动注脚。当欧洲贵族为景德镇外销瓷的“克拉克瓷”纹样痴迷,当岭南工匠将西洋珐琅技艺融入广彩制作,贸易早已超越商品交换的性质,升华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本次展览开展时值第138届广交会开幕,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更显出这场展览的不平凡意义。

自1957年应势而生,历经沧桑世变,如今的广交会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贸的“晴雨表”“风向标”,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展新”大舞台,彰显着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也成为全球客商了解中国新动能、把握新机遇的大平台。

历史选择了广东,广东也不负众望,但回溯历史,绝不单纯是为了怀旧,更要借鉴历史经验,回应紧迫的现实问题。

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今天的广交会又迎来万商云集,深刻确认了一个事实:在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地缘政治暗流奔涌的当下,世界仍然需要广交会,仍然需要互利合作,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文物会说话,“互利天下”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昭示。今天,广东乃至中国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必将书写新的传奇,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宝贵信心与动力。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