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腾讯全面启动青云奖学金,该项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针对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院校就读、具有中国国籍的硕士或博士生。
这个奖学金特别表明,希望申请者来自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及其交叉领域,并拥有前瞻性科研视野。项目首期预计评选出15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获得总价值20万元现金奖励,用于支持获奖者的科研活动和个人发展;以及价值30万元的云异构算力资源。获奖者还将有机会进入腾讯实习或就业。
单独启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奖学金,其意义还得从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趋势说起。
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对大模型的未来并不看好,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被称为“AI教母”的李飞飞也持有类似看法,强化学习之父、图灵奖得主、“算力至上”的旗手理查德·萨顿不断向科技巨头们发出警告:“大语言模型是错误的起点,是条死胡同。”他们都认为,现在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主要基于文本数据训练,擅长反刍和检索知识,但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无法进行真正的推理,无法发明新的东西或提出自己的科学发现,离接近人类水平的智能还非常遥远。这就意味着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上,人类还需要颠覆性创新,而这些颠覆性创新最有可能出现在青年学者中。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青云奖学金特别强调“申请者拥有前瞻性科研视野”的原因。
青年是脑力、创新力最强的时期,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大都是在青年时代做出的。不过,现在搞人工智能的年轻学者普遍面临经费困境。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者说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到了后期,随着技术发展的深入,资金要求越来越高。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不需要太多资金,但超超临界汽轮机的研发就是大工程。上世纪70年代,英特尔转向CPU研发的时候还是一家小公司,但如今涉足CU业务,研发资金是以亿计算的。
这个规律对学习也适用。小学只需要一块黑板,到了中学就需要实验室,博士阶段则需要专门的研究经费。人工智能领域更加明显。现在研究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总需要自己部署一个,跑起来,这就需要硬件支持,但现在的硬件特别贵。
由于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各大厂商纷纷下场“抢卡”,再加上区块链、加密币的需求,全球GPU供不应求,这就推高了GPU的价格。因为缺乏经费,很多课题组的GPU资源远远不够用,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是自己掏钱买显卡。另一种方式是云厂商或者大型IDC+搭建机房,以算力平台的方式出租给高校,但这同样需要经费。
经费成为年轻科研人员难以承受之重。青云奖学金中的30万元云异构算力资源,大约可以支持3个月前沿GPU实例24小时不间断使用,这对很多急需算力支持的人工智能青年学者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玛丽·布伦科那篇奠定诺奖基础的FOXP3基因论文并非诞生于象牙塔内,而是她在一家名为Celltech的生物技术公司期间发表的。诺贝尔颁奖委员会也表示,这种企业科研人员获奖的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所以,发现前瞻性青年科研人才,提供资源、提供岗位,本身就可能是中国未来获得诺奖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设立奖学金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尽到社会责任,也可以获得人才,甚至还可能发现通向未来的前瞻性技术路线。这是一个企业、社会、学生多赢的局面。□ 刘远举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