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高铁进城”战略,其核心目标是让旅客能直接从市中心出发乘坐高铁,免去拖着行李辗转至郊区枢纽的奔波。
10月1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广州市中心三大火车站列车开行方案作出系统性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广州铁路枢纽功能。与此同时,南沙区和增城区的两个高铁站正式更名。这些变化背后,是广州“高铁进城”战略的加速推进。从广州南站的“单核独大”到五大主要客站协同运作,广州正破解“高铁站远离主城”的困局,构建“五主四辅”铁路枢纽新格局。
广州南站。
格局之变
从“单核独大”到“五主四辅”协同发展
广州铁路枢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根据《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广州正加速构建“五主四辅”铁路枢纽群。
在本月新运行图启用之际,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庆盛站”和增城区的“新塘站”分别正式更名为“南沙北站”、“广州新塘站”。此次站名调整旨在精准点明站点区域,便于旅客清晰辨别站点位置,选择更适合出行的站点和车次。
作为广州南沙接入国家高铁网络的重要门户,原庆盛站于2011年底随广深港高铁通车投用,坐落于南沙区东涌镇,因邻近庆盛村得名。该站30分钟可达深圳福田、50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多年来承担着南沙对外交通的核心功能。
原新塘站在更名后增加了“广州”这一中心城市前缀,“广州新塘站”与广州南站、广州东站等主要枢纽的命名方式保持一致,标志着其从一个区域站点正式晋升为广州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节点。这也明确了它在广州“五主四辅”铁路枢纽格局中,作为东部枢纽群门户的地位。
广州新塘站。
至此,“五主四辅”铁路枢纽格局愈发清晰。“五主”即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白云站、佛山西站五大主要客站;“四辅”则指广州北站、黄埔站、广州新塘站、南沙站(尚在建设中)四个辅助客站。
这一布局旨在解决广州长期面临的“高铁不进市中心”的发展困境。自2010年启用以来,广州南站已成长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铁枢纽。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车站客流达到顶峰,仅10月8日返程高峰当天,广州南站到发旅客总量就高达85.1万人次。其中,50.9万人次的到达旅客量,一举打破了2023年创下的45.4万人次的历史纪录,凸显了其巨大的运输潜能与运营挑战。
广州南站作为华南地区的核心高铁枢纽,虽然承担着巨大的客流,但其“高铁不进城”的布局带来了实际问题——广州南站选址位于番禺区石壁,距离天河CBD约20公里。主城区居民前往深圳、香港等地,需耗时40分钟以上的市内地铁,极大降低了出行效率。
关键突破
市中心火车站迈入高铁时代
2025年,广州多个市中心火车站实现了关键转型。部分主、辅客站已建成并高效运营,同时仍有关键节点在升级或规划中,整体框架正在加速成型。
在“五主”中,广州南站、广州白云站、广州东站、佛山西站都已投入运营。特别是广州白云站的建成,为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未来的升级改造创造了条件。
广州站这一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者,今年7月起迎来历史性转变:G字头高铁列车陆续从这座历经半世纪风雨的车站始发。本次新调图运行后,广州站动车组占比超过91%,彻底实现从普速车站向高铁枢纽的转型。
广州东站位于天河CBD,也于2025年1月5日起彻底告别普速列车,正式迈入“新高铁时代”。10月11日调图后,广州东站虽将7对管内动车调整至广州站始发终到,但仍保持212对列车总数不变,枢纽内部分工进一步优化。
在“四辅”中,南沙站尚在建设中,但已明确在建设规划中。广州北站作为辅站之一,其空铁联运的枢纽功能也在持续强化。
要实现高铁真正开进市中心,离不开连接各大枢纽的铁路联络线。广州正在推进一系列铁路联络线工程,例如规划建设广州站至广州南站、广州北站至白云站等联络线。这些“串珠成链”的工程是枢纽群成型的关键。
全长25.23公里的广南联络线(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条联络线将广州南站与广州站、广州白云站等枢纽主客站串联起来,建成后将使广州南站与市中心城区的通行时间缩短至15分钟。
2025年9月25日,广南联络线工程“永庆号”盾构掘进至500环位置,成功攻克1000米始发暨急转弯掘进难题,广州“高铁进城”项目建设再度按下加速键。这意味着未来京广、广深港等多条高铁线路的列车将能直接开进位于市中心的广州站,彻底激活广州主城区的高铁网络。
枢纽赋能
从交通网络到城市发展新格局
传统的广州站、广州东站单一中心模式,带来了交通拥堵、资源过度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城市问题。“四辅”的布局使广州的铁路服务从少数几个核心枢纽向外延伸,大幅提升了铁路服务在全市范围的覆盖度。
对普通民众而言,“五主四辅”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出行体验的改变:就近乘车,省时省力,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地,选择最近、最方便的火车站,无需再长途跋涉涌入市中心,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通勤成本。
两大高铁站的更名,从“地理标识”转向“功能定位”,也可以视为是从交通节点到区域门户的身份跃升,使其功能定位与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匹配。
南沙北站,直接将其纳入南沙“一南一北”双枢纽的规划蓝图中(南沙站-南沙北站),明确了其作为“北大门”的功能。这使其从广深港线上的一个站点,转变为南沙区北部发展的核心引擎。
广州新塘站则是广州东站改扩建期间东向列车的主要承接站。
此外,广州北站强化的是空铁联运,增强了对花都等地区及北部湾城市群的辐射力。黄埔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于2025年4月9日完成框架协议签约,将打造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标杆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实现高铁15分钟至东莞与中山市区,20分钟至广州白云机场与深圳宝安机场。
构建“五主四辅”铁路枢纽群这一规划,远不止是增加几个车站那么简单,它背后体现的是广州在面对国家战略、区域竞争和城市发展时,一场深刻且富有远见的系统性革命。
“五主四辅”通过功能分散,引导城市空间重构。它将巨大的客流和与之相关的商业、产业活动,从中心城区有机疏解到城市的不同方向。
这相当于在城市肌理中植入了多个强大的“心脏”,通过高铁线路这些“动脉”,将发展动能输送到全市,推动广州从“一个城市中心”向“多个城市中心”的模式转变,有效破解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广州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重要节点,不仅要服务本市,更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周边。南沙枢纽群直面海洋,是广州强化与港澳、珠江西岸城市(中山、珠海)联系,并通过深茂铁路等通道辐射粤西和北部湾的“南向战略支点”。东部枢纽群(新塘)则深度融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是广州与东莞、深圳乃至粤东地区实现“半小时经济圈”的“东进桥头堡”。
从“城市枢纽”到“湾区核心”,这种布局使广州从一个端点型枢纽,变成了一个辐射型网络中心,极大地强化了其在大湾区中的核心引领和交通组织能力。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