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时期,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紧紧围绕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多方资源,通过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市场对接与文化助力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为连山小黄姜、黑山羊、非遗文化等产业领域注入了强劲动力。
联动农业专家解决姜瘟病,投入资金建设仓储保鲜
太保镇旺洞村是连山小黄姜的核心产区,出产的小黄姜品质优良,年亩产达1万斤,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姜瘟病导致土地无法连续耕种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姜农的种植积极性。针对这一产业难题,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协同驻太保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邀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于9月26日深入太保镇旺洞村一线,开展专题调研与技术指导,详细“问诊”姜瘟病问题。
省农科院专家表示,姜瘟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是产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为从根源上为旺洞小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在此次调研基础上,双方将共同推动“连山生姜姜瘟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申报为2026年广东省科技成果“入县达镇”助力“百千万工程”项目,系统开展姜瘟病绿色防控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
为降低市场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太保镇计划利用驻镇帮镇扶村资金177万元,在旺洞村建设一座现代化冷库。该项目将显著改善小黄姜仓储条件,实现错峰销售,稳定姜农收益,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为产业健康发展装上“稳定器”。
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队长、乡村振兴驻上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伍洁星表示,小黄姜产业是旺洞村乃至全县的重要富民产业,连山生姜产业要实现破局升级,需强化科技支撑,要积极推动“连山生姜姜瘟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落地见效。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统筹推进种植、仓储、加工、销售各环节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让更多姜农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增收致富。
搭建产销“快车道”,提升连山产品湾区市占率
围绕连山黑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积极对接多家知名餐饮和食品商贸企业,搭建产销合作交流平台,全力推进产业帮扶见行见效。
9月11日至12日,广州酒家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孙晓莉带队赴清远连山开展黑山羊等食材合作专项考察。考察组重点走访了广东领头羊农业公司、连山丝苗米省级现代产业园,重点调研丝苗米项目及黑山羊智慧养殖基地,详细了解黑山羊的品种优势、智慧养殖技术和产能提升路径,并就品牌建设等议题与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双方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在随后召开的“政校企”携手助力连山优质农产品融湾出山座谈会上,各方探讨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支持”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旨在通过订单农业、深加工合作、餐饮渠道导入等多种方式,打通连山黑山羊、有机稻米等优质农产品的“融湾”通道。
为进一步拓宽连山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推动产业帮扶走深走实,9月19日,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组织连山供应链产业、广东领头羊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深圳市膳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走访金铂商业集团,就连山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进驻苏铂超市等有关事宜进行深入磋商。此举旨在打造“产地直供+商超零售”新模式,有效缩短产销链路,提升连山农特产品在湾区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切实帮助农户增收。
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主动加强与省直单位联系。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下,“广东民间文艺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调研交流活动”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东卷》审稿会在连山举办。广东省民协专职副主席陈龙武表示,连山在古村落保护与非遗活化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通过打造莲狮舞文化产业基地等实践,为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据悉,作为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山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方面成效卓著。在省工商联牵头组团的精准帮扶下,连山持续深化对民间文艺时代价值的挖掘,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非遗+文创”产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莲塘狮舞、壮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不仅有效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产业旺、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通过上述一系列精准、持续的帮扶措施,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连山工作队不仅有效破解了连山特色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现实难题,更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和附加值。该工作队将继续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以产业合作增强乡村活力,切实助力连山乡村振兴。
文/苏梦茹
来源:粤商宣
(湾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