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台14场湾区精品剧目汇聚,大湾区文化周18日上海启幕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10-15 20:00

这个秋天,上海舞台将迎来一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盛宴。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于10月18日精彩启幕。粤港澳三地携手,通过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多元活动,生动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新活力与多元魅力。

精品剧目展演方面,来自澳门、广州、香港的多个艺术院团将齐聚上海,以木偶剧、芭蕾舞剧、粤剧、杂技剧场等多个剧种,集中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

从传统非遗到现代,从足尖艺术到创新木偶,以创新视角探讨生命、家园、传承与爱的永恒主题,为上海观众呈现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

图片


广东话黑色话剧

《唔讲得》

打造黑色幽默剧场实验

图片

时间:10月9—11日 19:30

地点:上音歌剧院

10月9日晚,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七部舞台剧目之一,广东话黑色话剧《唔讲得》在上海上音歌剧院率先开演,获得沪上观众的热烈反响,打响文化周舞台剧目演出的头炮。

由香港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制作的广东话黑色话剧《唔讲得》,改编自喻荣军的知名剧本《不可说》。该剧阵容强大,由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叶童与资深演员黄德斌领衔主演,胡恩威担纲导演及多媒体设计,奚仲文负责造型设计,共同打造一场笑泪交织的舞台盛宴。

剧情围绕一对脑神经科医生夫妇展开,他们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脆弱的婚姻,在沟通与争吵的循环中,一个“似有还无”的儿子游荡于他们的生活。随着大学同学到访,这个家庭深埋多年的秘密被逐渐揭开,引导观众在无常的日常中,探寻那些难以言说的真相。

图片

作品在延续原作对孤独感与人际距离的细腻探讨之上,融入了广东话特有的幽默元素与胡恩威天马行空的导演构思,形成了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同时,作为“进念”代表性的“艺术科技”实验,该剧将影像、多媒体技术与舞台表演深度融合,以崭新的叙事手法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特意为追剧从泉州赶到上海,来自广东、目前在上海工作的观众张先生则有着更强烈的共鸣:“作为沪漂广东人,看到这部讲粤语的话剧觉得特别亲切,感觉两地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也特别期待接下来文化周的其他演出。”

芭蕾舞剧

《家园》

足尖上的家园情怀

图片

时间:10月15日 19:30

地点:上海文化广场

作品以华侨后代恋人阿辉与阿兰的跨国抉择为主线,讲述阿辉响应建设大湾区号召回归故土,阿兰则在爱情与未来间重塑价值观的故事。作品通过“双湾区对话”的叙事结构,将个体情感抉择融入时代背景,诠释个人命运与民族发展同频共振的深刻主题。

创作上,《家园》以现实主义舞蹈手法为基础,创新融合粤剧水袖、南拳、英歌、舞狮等岭南非遗元素,实现芭蕾语言的本土化表达。剧目将木棉花开、早茶市井等生活图景转化为肢体符号,在保持芭蕾纯粹性的同时,完成对大湾区人文精神的视觉化呈现。

图片

该剧由艺术总监邹罡担任制作人,编导赵明、编剧许锐等国内顶尖艺术家联手打造,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已于2025年4月作为广州艺术季开幕演出成功首演。作品以艺术感染力呼应“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展现时代变迁下的家国情怀。

粤剧

《双绣缘》

千年广绣邂逅传统戏曲

4096x2048_68ef620233d38.jpg?X-Amz-Conten
演出时间:10月18-19日 19:30

演出地点:上海宛平剧院

广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承载着岭南文化精髓。如今,粤剧《双绣缘》让这一传统工艺在艺术节的舞台上焕发新生。

该剧以唐代苏颚《杜阳杂编》记载的南海少女卢眉娘为原型——她因巧手绣制《法华经》七卷闻名,被后世奉为广绣始祖。

《双绣缘》由广州粤剧院倾力创排演出,特邀一级编剧罗周创作剧本,著名粤剧编剧陈锦荣作粤剧移植,由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剧中“双生双旦”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吴非凡,以及一级演员李伟骢、陈振江担纲。

2385x1341_68ef6243ae008.jpg?X-Amz-Conten

该剧舞美设计精致典雅,巧妙借鉴唐代名画《捣练图》,呈现出大气、温馨、唯美的艺术风格,令观众仿佛置身画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演出中,舞台上一张十米长的绣架旁,十位绣娘同时飞针走线,不仅凸显广绣之美,更寄托着人物的深厚情感与志趣。

唱腔设计在保留传统梆黄体系、广东音乐及歌谣等粤剧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新创曲目,整体风格更显唯美优雅。音乐则将传统粤剧元素与现代风格交融,既深刻展现角色情感与历史人物风貌,又赋予剧目鲜明的时代感与深厚的文化传承意义。

舞剧

《英歌》

创新表达岭南韵味

图片

时间:10月18日 19:30

地点:上海文化广场

作为广州歌舞剧院继《醒·狮》《龙·舟》之后的又一岭南文化力作,该剧延续“以舞叙事、以情动人”的创作理念。

剧情以20世纪30年代末为背景,通过儿子在元宵夜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步入奇幻时空幻境的故事,展现了从迷茫到觉醒的成长蜕变,最终理解“传承的血脉,浪打不息、风吹不散”的深刻内涵。

该剧总编导钱鑫、王思思以“非遗现代表达”为核心思路,将英歌的“刚劲步伐”“集体阵型”转化为戏剧化舞蹈语汇;编剧罗周采用双线时空结构串联现实与幻境;作曲辛竹融合潮汕民间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舞美设计刘科栋通过“旋转剪纸幕墙”“动态水景”等装置,构建虚实交织的岭南地域空间。

图片

艺术特色上,该剧实现三重创新:其一,活化非遗元素——英歌的“双槌对击” “俯身拧腰”等动作被赋予戏剧功能,成为推动剧情的叙事符号;其二,多维呈现岭南文化——木雕纹样、铁枝木偶动态等融入舞台设计,形成独特视觉标识;其三,赋能舞台技术——运用全息投影,将“英歌脸谱” “三江潮水”等意象转化为沉浸式场景。

当代杂技剧场

《站台》

站台上的生命沉思

图片

时间:10月18日 19:30 10月19日 14:30

地点: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院

该剧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吴正丹担任制作人。其首创的《肩上芭蕾》曾斩获“金小丑”奖等国内外顶级奖项,此次携手杰出青年导演江雄共同打造。

 《站台》围绕旅者在远行中的经历与感受展开,以杂技展现旅者视角下的梦想、自由与生命意义,打造兼具惊险震撼与人文思考的舞台盛宴。在光影交错的舞台上,“海豚”灵动跳跃、“追风筝的人”执着攀爬、“黑夜幻想”神秘深邃——各种充满寓意的意象在不同章节徐徐展开。

继经典作品《肩上芭蕾》之后,《站台》致力于将传统杂技概念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艺术形式创新相结合,探寻“新马戏”艺术形式。作品在继承传统杂技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对失重、飞行、抛接、控制等杂技核心元素的提取与再创造,赋予杂技全新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力。

图片

在艺术形式上,《站台》突破传统杂技表演模式,融合现代舞、戏剧、肢体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全剧的意境与表达,多层次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在欣赏表演时能深入理解剧情并感受角色的丰满。

舞美设计上,“一物多用”的理念让道具随剧情变幻功能:铁架化为人生十字路口的象征,时钟圆盘延伸为浩瀚星河。这一设计既丰富了舞台层次,也深化了作品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澳门儿童剧木偶剧

《虫虫的仓鼠》

多元创新见生命哲思

4898x3265_68ef5d222eada.jpg?X-Amz-Conten

时间:10月25日 10:30、14:30

地点:上海宛平剧院小剧场

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这部作品以小男孩虫虫与他的仓鼠朋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告别与生命循环的暖心故事。

《虫虫的仓鼠》由内地金牌编剧喻荣军突破以往风格,与儿子喻承恂共同创作,父子联手为故事注入了独特的家庭情感与生命智慧。在舞台呈现上,导演林婷婷巧妙融合了多种创新偶戏元素与多媒体技术:演员身着灵动的大型戏偶服化身角色,赋予表演独特的趣味与感染力;精致的杖头偶在演员娴熟操控下活灵活现;实时投影技术打破舞台空间限制,营造梦幻般的场景转换与情绪氛围。

4898x3265_68ef5d4da898d.jpg?X-Amz-Conten


该剧自首演推出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精良的制作水准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在澳门两度宣布加场。作为澳门首个华人专业偶剧团,滚动傀儡另类剧场始终致力于在剧场中加入戏偶及物件元素,探索这些剧场物质塑造隐喻的可能性,以此拓展作品的解读空间,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联合呈现

《布兰诗歌》《最后的歌》

交响乐与芭蕾的融合

图片

时间:11月13日 19:30 11月14日 19:30

11月15日 14:30 11月15日 19:30

地点: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

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联袂呈现的《布兰诗歌》与《最后的歌》,是两部荣获第24届香港舞蹈年奖的精品力作。

《布兰诗歌》以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谱曲的中世纪诗歌为蓝本,通过“春天,草原上”“在酒馆”和“爱之殿”三个篇章,探讨财富、爱情与欲望等永恒主题。编舞卫承天巧妙融入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的叙事元素,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追寻故事。

《最后的歌》则从王尔德经典小说《夜莺与玫瑰》中汲取灵感,在巴赫的旋律中,通过“王尔德”与“夜莺”的角色对话,以浪漫凄美的意境探讨美的本质与艺术创作的真谛。简约诗意的服装与布景,将角色的内心挣扎细腻呈现。

图片

演出最具震撼力的是其舞台呈现:环绕舞台的九米高台营造出庄严的修道院内景,百余位歌唱家登台现场演唱,构筑起恢宏的声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两部作品以芭蕾与交响乐的完美融合,完成了一次对经典文学与音乐IP的当代舞台诠释。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春花
图:主办方提供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