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舞剧成功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2024年8月在深圳光明成功首演后,10月作为特邀委约作品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受好评。
2025年1月,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行全国巡演合作签署发布会,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担纲本剧全国巡演的“独家运营”,全国巡演第一站在深圳保利剧院成功演出。
2025年《敦煌归来》巡演覆盖全国15座城市28场,为大湾区、中国乃至世界献上一份跨越千年的精神回响。
将壁画故事化为舞台律动
展现中国原创舞剧的艺术探索
《敦煌归来》的故事始于公元848年——沙州(今敦煌)复归大唐的历史瞬间。舞剧以信使高进达等人的归途为线索,用恢弘的史诗结构与细腻的舞蹈语言,将敦煌壁画与写本中的人物形象转化为舞台上的生命律动;由青年编导胡沈员出品、制作和担任总编导,与编剧徐珺蕊与作曲家吕亮、舞美设计高广健等一线艺术家联手,构建起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张力的艺术世界。
“无敦煌但处处是敦煌。”“高进达的孤独是一场无声的修行……原来真正的归来,是让千万人的英灵在自己的影子里重生。”这是来自观众的评价。在艺术表达上,舞剧融合敦煌舞传统与现代舞语言,形成独特的“后敦煌舞”风格。舞台设计采用立体沙块象征西北土地,灯火意象表现信仰长明,章节结构式推进,情绪张力与意象交错编织,让观众在“献图”“莲花座”等场景中,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共振。
《敦煌归来》以当代舞蹈语汇呼唤文化自信,实现地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展现中国原创舞剧的艺术探索。
“光明模式”文化创新机制
为深圳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自《敦煌归来》面向市场以来,每场上座率维持九成左右,硬核数据凸显了深圳光明“全链条”孵化模式的显著成效,成为光明提升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标杆案例。
《敦煌归来》的成功,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胜利,更是深圳光明区文化创新机制的生动实践——“政府搭台、专业创作、市场运作”的三位一体机制,成为文艺精品孵化的关键支撑。
光明区以“科技+文化”“科学+艺术”双轮驱动战略为引领,通过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文艺创作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政策链精准赋能,光明区将《敦煌归来》纳入文艺创作重点工程,通过引进胡沈员工作室,构建“头部艺术家引领+本土团队协同”的创作矩阵,从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到场地保障提供全周期服务;市场链高效打通,光明区积极推动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挥文旅产业优势,打通全国剧院巡演渠道;人才链跨界融合,作品集结国内顶尖主创,同时依托深圳当代舞团的年轻团队,让历史题材与青春视角碰撞,实现传统文化青春化表达。
正如敦煌文化本身蕴含的融合精神,光明区正以开放包容的生态,让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2025年,《敦煌归来》入选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重点原创舞剧,为深圳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新动能。
以文化滋养科学城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年10月22日至23日,《敦煌归来》将重返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这部舞剧的诞生之地。此次“回家”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和对本土观众热情期待的深情回应,预示着一场意义非凡的“回家”演出。
敦煌文化的灿烂,源于古今中外文明的交融;而《敦煌归来》的破圈,则得益于光明区对文化创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它用实践证明:文艺精品的生长,需要政策的阳光、市场的活水与艺术的根系共同滋养。
当千年敦煌与青春深圳相遇,当历史信仰与现代舞步共鸣,《敦煌归来》已超越一部舞剧的范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明实践”,也是光明深耕文艺事业、打造“文化强区”的生动范本。
内容来源:光明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