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5日举办的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以金融合作为纽带,推动湾区海洋产业走向深蓝、竞逐全球。
作为打通海洋产业“高投入、长周期”瓶颈的关键一环,海洋金融正成为粤港澳联动资源、面向国际竞争的战略抓手。论坛上,澳门海洋学会会长、博士何伟添首次公开倡议,由粵港澳三地联合发起“粤港澳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借鉴澳门国际海洋经济集群的成功经验,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国际参与、产融协同”的资本平台,精准赋能海洋科技企业。
澳门海洋学会会长、博士何伟添。
为何此时提出设立跨区域海洋基金?何伟添向南都N视频记者指出两大现实背景:一是当前粤港澳缺乏统一的海洋产业基金,广东现有地方基金较为零散、规模有限;二是澳门正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自由港政策及中葡平台定位,全力打造“国际海洋经济集群”,已初步形成涵盖总部经济、全球贸易、科技与金融的多维生态,并成功引入中东资本,具备支撑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尤其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推动广东海洋企业出海,亟须这样的产业基金作为跳板。”他强调。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已达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占全省GDP的14.1%,为基金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市场腹地。何伟添设想,“粤港澳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计划首期募集100亿元,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三地政府出资占比30%,并积极引入世代基金、中东资本及大湾区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通过杠杆放大,总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
基金将聚焦三大前沿赛道:海洋智能装备(如深远海养殖工船、水下机器人)、海洋生物医药(如深海活性物质提取)、绿色低碳技术(如氢能动力船舶、碳汇监测),目标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海洋科技“独角兽”企业。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基金将打破传统政府拨款模式,构建“拨改投”闭环机制:在孵化期(1-2年),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东海洋实验室等机构设立“海洋科技加速营”,对种子期企业提供天使基金支持;在成长期(3-5年),整合金融资源,开发“渔船抵押贷”“冷链仓单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并利用央行优惠利率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在上市期(5-7年),联动国际资源,助力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目标推动15家企业实现IPO,形成“投资-退出-再循环”的良性生态。
“随着企业上市融资,基金规模非但不会缩水,反而会持续壮大,这才是可持续的资本循环逻辑。”何伟添表示。
在湾区协同层面,广东将发挥制造业优势,承接基金投资企业的中试与量产需求;港澳则提供高端金融服务,如澳门依托自由港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发行海洋RWA锚定离岸人民币和数字澳门元的稳定币等国际贸易便捷结算工具。
为确保倡议落地,何伟添还建议构建“机制协同、政策创新、主体联动”三大保障体系,包括成立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委员会”、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与海洋数字资产认证、明确资本整合与运营主体,助力大湾区海洋企业“抱团出海”,驶向全球蓝海。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