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停学在家的女儿共处,一位单亲妈妈的教育启示录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10-17 13:39

卡梅拉(化名)在不惑之年,遇到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正在上初一的女儿不愿再去学校。在长达近一年的拉扯里,她不断为女儿请假,看神经门诊,求助心理医生,期待女儿能重返学校,但这些努力都最终化为了泡影。

女儿小恩在初一下学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中度强迫症和轻度焦虑,之后,卡梅拉为女儿办理了长期停学。心疼、愤怒、委屈、焦虑和反复的自我怀疑,曾一度充斥着这个单身妈妈的内心,她形容那段为了女儿上学而反复拉扯的日子实在是“糟糕透了”,她想不通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又或者为什么是自己和女儿遇到这样的困境?

在无数次痛苦的挣扎之后,一次偶然的清迈之旅让卡梅拉再次关照她和女儿的关系,也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当女儿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一个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接下来要往何处去?

今年3月,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试图寻求网友的建议和帮助,数千则留言也让她注意到,原来还有许多孩子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厌学”的状态,而还有许多家长和自己一样都在努力将他们拉回“正常”的轨道,尝试为生命找到新的出路。

和卡梅拉的遭遇类似,今年7月,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在网络中分享了儿子辍学的经历,近期,“爸爸辞职带休学儿子徒步千里”的话题登上热搜,有关拒学、厌学的现象正前所未有的引发外界的关注,孩子拒学是如何发生的?停学在家后,家庭、学校、社会又需要怎样“接住”不愿再去学校的孩子?

一些家庭样本被更多公众关注,但似乎仍然很难有人能给出清晰的答案。至今,女儿小恩仍未回到学校,卡梅拉仍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烦恼,她说,自己和女儿就像两片羽毛漂浮在空中,还找不到落地的安稳感。但提及女儿的未来,她显得豁达了许多,在这段异常艰难的经历后,她正在学习接纳孩子的各种状态,尊重生命绽放属于自己的生机。

图片

小恩在清迈观看展览。

以下是卡梅拉的讲述:

“自杀倒计时”

2024年春天,女儿初一下学期开学没多久,她不愿意再去学校了。一开始我很疑惑,怎么会突然不想上学了?女儿的初中在成都是很好的学校,离家大概步行十五分钟,起初,她对新学校充满期待,刚开学时,她跟我说,班里的同学喜欢画画,我女儿很喜欢画画,她很期待认识新的朋友。但刚进入初中才一个学期,她就跟我说,她不想上学了。

我以为女儿刚到新的环境,或许需要更长时间适应,又或许学习压力大,孩子有些情绪很正常,还是照样第二天把她送回学校。女儿似乎也觉得自己必须上学,但很快,她对学校越来越抵触。

其实,女儿在初一上学期已经情绪不对了。她告诉我,只是那时候还因为家里对她的爱,还有小学带给她的“快乐能量”可以对抗情绪,但是到初一下学期,她积攒的能量用完了。

我女儿是一个节奏有些慢的孩子,进入初中后,她时常需要在第二天课间休息的时候补前一晚的作业,老师会让没完成作业的孩子站起来,没完成作业的孩子很少,常常是我女儿和另一个孩子,有的时候甚至只有我的女儿,班里的学生都会投来异样的目光,慢慢的,她好像成了班里的“异类”。女儿原本很喜欢交朋友,进入初中后,她唯一的好朋友在另一个班,很多小学时候的玩伴因为忙碌的学业没有时间见面,现在,她在新的集体里感到孤独和压抑,她的社会支持被切断了,整个人一下就崩溃了。

我以为,孩子性格是这样,以后也许也会遇到这些困难,现在就要学习面对它,我仍然坚持让她强撑着回到学校。直到有一天,学校老师找到我,女儿在日记本上写着“自杀倒计时”,她在日记本里写:我是世界上最失败的人,对不起家人,对不起朋友,我没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非常震惊,也很心疼女儿,一开始我给女儿请假,想着调整状态再回到学校。那个时候,女儿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老师会批评她上课打瞌睡,影响班里的其他同学,还有老师劝我给女儿转学。

我想过给女儿转校,但并不顺利,女儿的一些好朋友住得远,甚至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赶去上学,早餐要在车里吃完。女儿开始嗜睡,我又怀疑她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我带着女儿去成都最好的华西医院做全身检查,看神经门诊,甚至检查了鼻子,我大学同学曾因为鼻窦炎上课嗜睡,结果是女儿的身体没有问题。我又带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一位心理医生诊断,女儿患有中度抑郁、中度强迫症和轻度焦虑,另一位心理医生说,女儿厌学是因为她的主体性被破坏了。

拿到检查结果的那一天,我反而安心了,觉得既然找到了病症,那我们就积极治疗,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我总觉得事不至此。女儿一边接受心理治疗,一边断断续续回去上学,刚开始我们请假一两天,后来是一周、两周,请假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甚至是一个月。有时候女儿情况刚有好转,但只要回到学校,问题似乎就又回到了原点。我和女儿就这样一直拉扯,陷入了“休息—上学—再休息—再上学”的循环。

那个时候,女儿经常半夜哭,我也很疲惫,白天没法工作,刚把她送到学校,几个小时后,老师就打电话来说孩子状态不好,让我把她接回去。反反复复送进去,再接出来,我的情绪也到了临界点,我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只觉得生活一团糟,没有任何希望。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24年10月。有一天中午,老师又打电话让我把女儿从学校接出来,我们俩在德克士餐厅坐着,那段时间女儿的食欲不好,我想快餐总能带给人一点快乐,我给女儿点了一份鸡腿堡,她只吃了一半。我不断安抚她的情绪,那几乎是我有女儿后安慰她时间最长的一次。大概两三个小时过去,我的身体感觉被掏空了,我说你现在好些了吗?她说我好些了,我说那我们回学校,她说好的。我把她送到学校门口,女儿刚下车就哇哇大哭,我看着女儿,那一刻,我觉得她很可怜,我也很可怜,就在那一刻我作了决定,我们不去学校了,我拿出手机给老师发了消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不要去学校了。


走出去,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当天晚上回家,我们似乎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还吃了一顿烤肉庆祝,女儿的状态有明显的好转。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我一个人带孩子,2020年新冠疫情时,为了兼顾孩子和工作,我从公司辞职转做自由职业。这几年工作有了起色我又开了自己的工作室,陪伴孩子的时间逐渐减少,这次我给女儿办了停学,开始请长假,想着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也让自己能从此前的生活中抽离出来。

那段时间,我们去了上海迪士尼,又去了杭州,女儿很喜欢迪士尼,在园区走了三万步,腿都要断了。女儿玩得很开心,但不管我们去哪里旅游,买票还是购物,总是有人问女儿的情况,就连售货员都说,小孩怎么没上学,女儿一下就蔫了,这是她心里的痛。

我决定带女儿出国,离开这儿,再走远一点。去年12月,我计划带着女儿去清迈,朋友们都说那是一个适合疗愈心灵的地方。那个月我很忙,攻略都没来得及做,出发前,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帮我分担一点,但她没有任何能量。去机场前我们还在收拾行李,没想到刚到清迈,就发生了中国演员王星在泰国被骗到缅甸诈骗园区的事,我的手机快爆炸了,所有人都劝我回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心里也害怕,又碰上房东突然拒绝租房让我差点流落街头,好在这些都是小插曲,我们总算是安顿下来。

我带着女儿在清迈住了一个月,遇见了很多当地人,他们知道孩子不上学,竟然都夸她勇敢。我是E人,喜欢交朋友,清迈的生活异常丰富,我带着女儿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在公园里和来自全世界的人一起做瑜伽,一起去古城的寺庙里参加集体冥想,我们还一起学习做泰餐、上英语课。女儿以前总说,最怕老师上课点名,有一节英语课讲“加工食物”,轮到她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女儿思考了很久,课堂非常安静,老师没有催促她,同学也没有催促她,只有我在担心我们是不是耽误了大家,我想起女儿以前经常说“来不及了”,我好像突然就理解了她的紧张和焦虑。当她终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老师说“perfect”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女儿被接住了。

我们在清迈认识了很多人,一位常年旅居的姐姐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吃火锅,一位裸辞的女孩跟女儿非常投缘,她安慰女儿:“你看,我工作都辞了”。还有一位男孩在国内上班,最喜欢飞到世界各地看演唱会,我们还遇见一位在清迈上大学的女孩,家境优渥,但她没有选择去欧美的顶尖名校深造,而是来了清迈大学。

这一路女儿和不同的人交流,我也看见了不同的人生,泰国人似乎总是很松弛,清迈的日子总是很悠闲,我忍不住开始思考,人是不是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社会规则生活。在清迈,我曾经问女儿,会不会去想未来怎么办,回国怎么办,上不了学怎么办,她说不会,每天就是开心地玩。

旅行途中,正好赶上我的生日,女儿在711便利店买了一个小蛋糕,我对着蜡烛许愿,蜡烛吹了好几次都没有熄灭,这个画面逗笑了很久没有笑容的女儿,这段时间,我能感受到女儿细微的变化,在清迈,她爱笑了,爱说话了,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清迈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图片

卡梅拉和女儿。

从清迈回来后,女儿的状态明显好多了,我带着女儿重新找画室,找学校,那时候春节刚过,有一次我骑着电动车载着女儿回家,忍不住说了一句好冷,女儿突然从后面紧紧抱住了我,那个从前会关心他人的女儿好像又回来了,我开心极了,回家后特意写下了当天的日记: 2025年3月8日,失而复得的温暖。

我和小恩从地铁站出来,小恩说,妈妈,我好累走不动。我说那我骑个电瓶车带你回家吧。小恩说好。我骑电瓶车的时候对小恩说妈妈好冷啊,小恩突然从后面紧紧抱住我。那一刻,是只有妈妈才能体会到的微妙的开心。小恩有力量了。她自从生病以后,总是安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失去了关怀世界的能力。但今天她的关怀又回来了,这意味着她的力量又回来了很多,我真的很开心。


不上学了,然后呢?

停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女儿在家画画、打游戏。傍晚的时候,我会带着她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偶尔在公园野餐。我担心她一直待在家里,憋坏了。但女儿讨厌散步,我说你要给妈妈一点时间,白天干什么我不干预,傍晚一起散步是妈妈对你唯一的要求。一开始,女儿只能坚持十分钟,后来不知不觉可以走一个小时,运动对她保持能量,心情愉悦很有帮助。

在清迈的时候,我了解了一些国际学校,以前我总有偏见,认为孩子们是在公立学校熬不下去才会选择国际学校,后来才发现,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有很大不同,我一直想为女儿找到适合她的教育环境。

我花了不少功夫,研究了很多学校,朋友们也帮忙找了一些国际学校和创新学校,但价格高昂,私立学校也不便宜。权衡之后,我给女儿选了几所私立学校准备试一试,但结果是,他们考虑到女儿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都拒绝接收。我一气之下给妇联、教育局打电话,但都没有下文。

凭什么我的孩子没学上呢?我想不通,有一天我带着女儿去了一所私立学校,那是一所很小的学校,结果不出意外,答复也没戏。我和女儿两个人都垂头丧气,回到车上,我想了很久,我跟女儿说,也许我们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妈妈的眼界太窄了,一定有人经历过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我能不能把我们的事发在网上,他们会告诉我们怎么做。我问女儿,你愿意出镜吗,女儿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2025年3月底,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第一条视频,那天是周四晚上七点多,视频一开始只有十余条跟帖,到了晚上十点回帖还不多,点赞也仅有十几个人,等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的帖子突然爆了,好几千人给我留言,很多网友给我建议。有人说可以出国读书,有人提议去试试创新学校(学校有通识课程,学生以项目制为主导进行学习),有人说可以读职高再转普高,还有人说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现在也考上了大学。

我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孩子都没有去学校上学,他们也好好长大了。说来也巧,那天我和女儿回到车上正为上学发愁,发现马路对面有只流浪猫,那只猫突然蹿过来钻进我的车底,怎么也不出来。我怕伤害它,只好下车对它说,小猫你出来,我带你回家,结果它真的慢慢出来了,后来成了我们家的一员,女儿非常喜欢它。

图片

卡梅拉家的新成员。

也许是这只猫带来的运气,我的帖子在网上火了,路似乎一下变宽了,一些孩子的家长找到我,希望一起组建学习小组,这样孩子们在家也可以一起学习,以后如果能考上大学也是美好的回忆。我觉得这种“homeshool”的想法很不错,我也在考察网友们提到的创新学校,我甚至觉得我可以自己组建一所家庭“学校”,和有共同经历的家长一起请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


“活成我喜欢的样子”

从女儿不想上学开始,为了全身心陪伴女儿,我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她身上,一开始我有很多委屈、愤怒和自我怀疑,最初做自媒体,也是因为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学校的老师好像没有那么理解我的女儿,社会好像对“拒学”“厌学”的孩子有偏见。我也忍不住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是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我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又或者我是哪个地方没有想明白,或者哪条路没有走通?

我是在江西一座小城长大的孩子,从小成绩很好,完全是一个在公立学校受益的人,学校对我来说是美好的、友善的,老师对我也很好,我理所当然的认为我的孩子也会跟我的处境一样。我觉得我的基因挺好,孩子应该不会差,完全没担心过她的学习,我给她自由包容的成长环境,希望她快乐成长,但是后来我发现,可能一切都跟我预想得不一样,孩子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变了,学校和以前也不一样了。

女儿小学的时候经历新冠疫情,在家里上网课,或许也可能影响她的学习习惯,影响她掌握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我有时候也在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如果要让孩子走应试教育的路,从小就要有规划,要上辅导班,小时候不能快乐教育,不然孩子后面无法适应;如果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快乐教育,长大后就不要去应试体系中“卷”。我现在觉得我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规划有误,我让女儿从小成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但到了初中,女儿被放到不适合她成长的土壤里去了。

我也会想起我做自由职业之前,那时候我也和女儿“厌学”一样讨厌上班。每天抵达公司停车场,都要在车上待一会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然后再慢慢上楼走进办公室。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状态都是这样,女儿所面对的学校又何尝不像成年人的职场一样残酷。

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加理解女儿,我不像最初那么愤怒了。在女儿停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关系好像也更亲近了,以前我忽略的她的个人感受,她的心理状态,她是不是快乐,我好像都看见了,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接受我的女儿可能就是没办法适应现在的学校,我甚至想这是我女儿在唤醒我,她在带着我走一条全新的路。

从2024年到现在,女儿已经近一年没有去学校,她在家里学习。最近,女儿刚参加初二会考,我现在已经没有执念一定要女儿回到学校了,只要她还处在学习的环境里,和同龄人能一起成长,这就足够了。

一些家长、教育学者都会担心停学或者厌学的孩子未来怎么办,其实未来女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工作,我也没有想好,我只能先过好当下。

这个十一假期,我们去了云南,考察了一些创新学校,在一个工作坊,女儿对雕塑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她自己创造作品,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专注,一些网友曾给我留言,其中提到,有一些孩子不适合走应试教育的道路,那么他们遵从自己的兴趣发展爱好、学习技能,这不仅和未来的就业形势相符,也为国家的教育理念所倡导,我和女儿都非常赞同这一点。女儿也曾对我说,不想去公司当牛马,她想画画,现在也在学习三维动画,她想有自己的工作室,做一个动画师,我觉得也很好。

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去看了《浪浪山小妖怪》,电影里小雷音寺的大王问小猪妖:你到底想要什么?小猪妖说:活成我喜欢的样子。我现在就希望,我的女儿也能活成她喜欢的样子。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蒋小天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建忠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