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新增两笔亿元级订单,明年出海营收占比或超三成

南都N视频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5-10-16 22:20

智元机器人近日新增两笔亿元级工业制造场景订单。10月16日,智元开启与均胜电子(600699.SH)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此前10月9日,智元获得龙旗科技(603341.SH)数亿元订单,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产线。

这两笔订单所涉及的产品,为智元10月16日发布的轮式人形机器人精灵G2,面向工厂生产、物流分拣和商业导览等多场景。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告诉南都记者,基于引入多供应商以确保供应链稳定的策略,精灵G2由均普智能(688306.SH)、苏州灵猴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代工制造——工商信息显示,后者由智元与博众精工(688097.SH)等共同持股。

智元内部已形成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业务线,不同产品线的机器人形态及应用场景各有侧重。据姚卯青透露,精灵系列机器人预计将占到公司整体收入的一半以上。

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中国具身智能企业晒出大额订单。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各家公司公布的超千万元大额订单总额至少已超16亿元。但姚卯青直言,这当中,既有面向真实刚需的订单,也存在部分市场炒作的“虚单”。

工业落地,品控构成关键挑战

相比上一代产品,精灵G2机器人有了明显的构型变化。其腰部自由度由原来的一个增加至三个,可实现平面旋转、前后弯腰及左右侧弯。

姚卯青介绍,机器人腰部实现180度回转,无需底盘转动取身后物品,能提升在超市货架间等狭窄空间中的操作灵活性。而弯腰和侧弯的设计,则延展了机器人可触及的操作范围。

图片

智元机器人精灵G2。图:线上发布会截图

此外,智元还在精灵G2的两条七自由度手臂上,为每个关节配备扭矩传感器,以感知外力的细微变化。姚卯青介绍,这是为了应对工业场景中的插接类柔性控制任务,如消费电子生产中的内存条插接。

工业生产对机器人的续航亦尤为关注。精灵G2配置两块电池,大概能运行4小时,能自主回到充电桩补能。若工厂需要24小时运作,则可以直接热插拔换电池。姚卯青提到:“现在很多机器人只能运行一个多小时,充电得几个小时,肯定是没法支持工业落地的。”

在他看来,工业落地面临的一项关键考验是质量和品控。机器人用于工业产线,必须达到工业级标准,而非实验室手工组装水平。因此,在各个制造环节,必须严格遵循车规级标准,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一旦稳定性较差,就可能阻碍产线正常运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但姚卯青发现,目前市场上许多机器人的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展会或比赛中,公众会经常看到需要频繁人工运维支持的机器人,而这种情况在工业场景中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是确保品控的重要一环。姚卯青介绍,智元对供应商交付的零部件实行严格的测试与验证,在良率方面设定严苛的标准。一旦良率低于设定的阈值,将触发相应的罚则机制。同时,智元还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评估供应商的管理情况。针对技术方案中发现的问题,智元会向供应商提出修改建议。若供应商自身能力不足,智元则引入外部资源协助其改进。

“不是随缘地选择客户”

发布会上,智元演示了精灵G2在工业制造、物流分拣和商业导览三类场景的布局。

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精灵G2被投入汽车安全带锁芯的生产流程,与人工配合,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物料搬运等操作。在精密操作场景中,精灵G2使用高精度力控臂,基于真机强化学习算法,完成内存条插接。

均胜电子和龙旗科技分别代表了智元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消费电子制造的合作案例。其中,龙旗科技是一家消费电子ODM厂商(原始设计制造商),拥有手机、平板、手表、眼镜等多条业务线。据智元方面介绍,精灵 G2前期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姚卯青告诉记者,智元将于今年年底初步完成POC(概念验证),明年一季度正式进入龙旗科技的产线落地部署。

在物流分拣场景,智元和德马科技开展合作。演示画面中,精灵G2抓取各种尺寸、形状和材质的包裹。等到上一轮次任务即将完成,另一台精灵G2通过自主导航,将后续物料运送至缓存区。

商业导览方面,精灵G2面向美术馆等客户,这考验其拟人化的讲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智元旗下的远征A2双足人形机器人同样面向展厅讲解。面对内部产品线定位重叠的质疑,姚卯青回应称,有些客户更看重拟人化的外形,偏好双足机器人;而更关注稳定性、续航能力和运行速度的客户,则通常会选择轮式机器人。智元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尽量实现全面覆盖。

姚卯青表示,智元并非被动地随缘选择合作项目,而是基于三重考量标准:其一,评估场景的价值和技术匹配度。比如抓取、转运这些工位,难度适中,又无法完全用传统自动化手段解决,仍然依赖大量人力,适合作为切入点;其二,客户必须对新技术保持开放心态并充满热情,愿意在技术的早期阶段就开放应用场景,协调内部团队,与智元开展联合开发与集成测试;其三,场景本身具备规模化复制的商业化潜力。方案成熟定型后,能够快速批量化部署到成百上千的相似工位,让企业获得更高的研发投入回报比。

业内大额订单虚实

10月15日,优必选(9880.HK)宣布与A股某知名上市汽车科技公司正式签署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该公司将向优必选采购总金额超3200万的以最新款Walker S2为主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工厂制造应用并配套嵌入式数采工厂产品服务。该订单计划于2025年内完成交付。

优必选称,截至目前,公司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5亿元合同。

今年下半年以来,具身智能行业的对外宣发“吸睛点”,已经从过亿融资向过亿订单过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6日,亿元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大额订单共有5笔,另有7笔超千万元的订单。

图片

2025年下半年以来的人形机器人大额订单情况

然而,姚卯青认为,具身智能大额订单存在许多虚虚实实,不乏市场炒作。他举例说,从场景角度来看,将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用于高负载、长续航、高节拍的作业,目前仍带有较强的概念性成分。一段时间以来,有厂商热衷于展示双足人形机器人在车厂中的搬运作业,但如果真正深入行业、做过实地调研并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就会发现这类应用在现实中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双足人形机器人在续航、稳定性以及运行速度等方面,仍难以胜任工厂的生产要求。

就智元自身情况而言,记者注意到,从智元采购机器人的均胜电子,同时向智元供应关键零部件;另一客户龙旗科技则是智元B轮融资时的投资方;此前8月一笔数千万元订单的买方——富临精工,曾与智元成立过合资公司。

姚卯青就此向南都记者回应说,并不是因为这些客户与智元存在合资或投资关系,才来购买智元的机器人产品。合乎逻辑的理解是,客户确实有真实的应用需求,需要机器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会在投资或合资层面提前布局。

姚卯青进一步表示,市场上,可能有“左手倒右手”的情况,但智元遵循合规、规范化的经营,“所有的财务审计是经得起推敲的”。

一位与智元无利益关联的风投机构合伙人也对南都记者表示,具身智能的投资方同时作为应用方,其实并不矛盾。具身智能产业投资本身并非单纯追求财务回报,而是看到机器人与自身业务场景结合的潜力。如果投资方能够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与具身智能公司共同推动技术验证与迭代,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出海”竞争尚未形成

近些年来,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通过“出海”来摆脱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尚处初期,但相关玩家也早早地开始了“出海”布局。

姚卯青说,海外市场在用工成本、管理难度和人员稳定性方面,相比中国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出生率持续走低,这进一步削弱了其劳动人口的基础,使其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海外市场的整体定价空间更高,能带来更为理想的利润率。

对智元而言,东南亚、日韩、中东是当前的重点区域。为此,智元已在新加坡成立全资子公司。其中,东南亚市场的进展较快,已有马来西亚等地的客户进行签约。据南都此前报道,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智元还将在海外主要地区组织合作伙伴大会。

姚卯青介绍,智元正在建设全球经销网络,并在主要海外市场与当地合作伙伴开展联合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合作。通过这种本地化协同的方式,公司能更好地理解和渗透到当地市场。

据其透露,目前,智元已经收到来自海外客户的三类明确需求:科技巨头想购买人形机器人进行研发测试;工业场景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需求较高;还有一些家庭场景相关的品牌,希望做定制化的机器人开发,打造概念型的家庭机器人产品。姚卯青说,针对这些需求,智元会先在国内对产品进行一段周期的充分测试后,逐步向海外市场交付。他预期,明年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将超过公司营收的30%。

国内玩家“出海”,或将面临以Figure AI为代表的海外玩家的竞争。Figure AI是美国的头号人形机器人公司,也是全球“最贵”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当前投后估值达到390亿美元。

但姚卯青认为,短期内,海外企业尚未构成直接威胁。毕竟,海外公司的产品大多还没有进入量产阶段,也没有实际用户在真实场景中使用过。以Figure AI为例,其更多还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宣传。许多真正去实地了解过的投资人都会发现,其实际技术水平与对外展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在真实场景中看到Figure机器人的实际应用。

姚卯青说,“出海”竞争的时间点形成,还是要“看他们什么时候能真正进入市场,走出宣传片和摄影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柳

编辑:黄莉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具身智能热潮席卷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