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的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宝源科技园疏导区渐渐热闹起来。摊贩李大姐麻利地将三轮停进黄色网格线,扫码签到后,从车上取出自备的垃圾桶和灭火器——这套行云流水的操作,是她拿到“摊贩登记卡”后每天的固定流程。“以前为抢个好位置,下午两三点钟就得蹲点,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心里踏实多了。” 李大姐的话,道出了龙华区流动摊贩治理试点近一个月来的真切变化。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占道经营堵了路,油烟噪音扰了民,厨余垃圾污染环境,摊贩上演抢位大战,居民投诉不断。
如今走在福城街道,曾经占道经营的 “游击战” 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疏导区内整齐排列的摊位、管控区定时定点地交易,以及严禁区畅通有序的街道。
10月15日下午,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福城街道开展流动摊贩综合治理行动直播,通过“绿、黄、红”三区划分、“文明劝导四步走”、“一摊一码”智慧监管等创新举措,向公众呈现“疏堵结合、精细化管理”的城市治理新范式。这场从 “单一管理” 到 “多元共治” 的转变,把城市管理的 “难题”,变成了服务民生的 “答卷”,让城市 “烟火气” 与 “文明风” 实现和谐共生。
从 “穿制服” 到 “穿马甲”:治理者先换 “心”
“您好,这里是严禁区,按照规定不能摆摊,这是温馨提示卡,上面有附近疏导区的位置。麻烦您配合一下,我们帮您一起收拾。”10月15日下午,在福城街道为民酒店旁的严禁区,身着蓝色马甲的城管队员正温和地劝导一名在此卖炒粉的摊贩。
身穿蓝马甲的城管人员开展文明劝导工作。
在多次劝导无效的情况下,福城街道执法队执法员出面,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现场取证并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该摊贩当面签字确认后,驾驶三轮车驶离现场。
现场执法。
炒粉摊旁,另一名在此卖水果的大姐,则主动表示愿意离开,并向城管工作人员询问在哪里可以摆摊。身穿蓝马甲的城管工作人员耐心地教她在“i龙华”小程序上操作,帮她登记信息。
城管工作人员正耐心地教摊主在线申请摊位。
“我们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 一名城管队员告诉记者,与传统城管制服不同,这件印着 “城管服务”“文明劝导”字样的蓝马甲,是龙华区城管局特意设计的 “新名片”。“以前穿制服,摊贩看到就躲,现在换了蓝马甲,更多人愿意主动沟通。”该城管队员说道。
这种形象转变的背后,是治理理念的深层革新。在福城街道的执法实践中,“文明劝导四步走” 成为标配:先温馨提醒、再积极沟通、接着普法引导、最后警示告知,核心是 “先讲情,再讲理,最后讲法”。
据了解,为了让 “城市管家” 的服务落到实处,福城街道还制作了“摊贩经营温馨提示卡”,卡片上不仅标注了 “三区” (红色严禁区、黄色管控区、绿色疏导区)划分地图和管控要求,还印着各社区负责人的联系电话。摊贩可以直接拨打电话咨询摊位申请等问题。
从 “抢位置” 到 “定规矩”:让每个摊位都有 “身份证”
“下午 4 点到晚上 11 点,只能在这个黄线内经营,垃圾要自己清理,每周还要配合食品安全抽检。” 在宝源科技园疏导区,一名摊贩指着摊位前的 “登记卡”告诉记者。这张卡片上,除了摊主姓名、经营品类等信息,还有一个专属二维码——这是龙华区 “一摊一码” 数字化管理的核心载体。
据介绍,目前福城街道有9个疏导区、6个管控区,已实现“一摊一码”覆盖,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实现 “定时、定点”管理,严格落实“五必须、三管、一退出”管理要求,实现有序经营。
这种规范化管理,有效解决了过去 “抢位置” 的乱象。采访中,多名摊贩提到,以前为了占个好摊位,有人下午两三点就来占位,甚至因为争抢好位置发生争吵。“现在好了,通过抽签摇号分配摊位,大家凭登记卡经营,不用再提前占位了。” 摊贩李大姐说。而在卫生方面,如今每个摊位都自备垃圾桶和清扫工具,收摊后会主动清理地面,“以前地上好多塑料袋、餐巾纸,现在走在疏导区,一眼望去干干净净。” 附近居民陈阿姨笑着说。
分级管控则让治理更具精准性。福城街道根据 “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 原则,将辖区划分为三类区域:严禁区覆盖主干道、学校周边等核心区域,全时段禁止摆摊;管控区如章阁市场旁、观天路人行天桥菜地,允许特定时段规范经营;疏导区则像宝源科技园这样,专门规划场地供摊贩集中经营。“这样既满足了居民买菜、吃夜宵的需求,又不影响交通和环境。” 街道工作人员解释。
在观天路人行天桥菜地管控区,记者看到不少本地菜农在此摆摊,四块钱一把的油麦菜,五块钱一把的豆角青翠欲滴,比很多菜市场的蔬菜都新鲜。
从 “政府管” 到 “大家治”:让每个人都有 “话语权”
早在今年9月制定 “三区” 划分方案时,龙华区就广开言路:线上发问卷,线下走社区,短短5天就有5446人参与,其中包括520名摊贩,收集到1362条有效意见。
这种广泛征求意见的做法,是龙华区 “多元共治” 的重要体现。“有居民建议管控区缩短经营时间,避免噪音扰民;有摊贩希望增加摊位数量,我们都逐一研究,调整了方案。”
以宝源科技园疏导区为例,工作人员不仅梳理了线上搜集到的意见,还每天到科技园周边摸排,统计流动摊贩的数量、经营的商品类型,另一方面还会跟摊贩们聊天,问问他们的经营需求。结合前期摸排,工作人员引导摊贩申报摊位、准备入场,到现在已稳定经营半个月了。
据了解,福城街道在疏导区和管控区统一立了告示牌、划了网格线,明确每个区域的管理范围。告示牌上面不仅写清了摊主需遵守的规范经营要求,还明确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比如摊位周边卫生、秩序都由摊主负责。告示牌上还有专属二维码,不管是居民还是消费者,扫二维码就能向城管局和街道反馈意见。
告示牌。
一位摊主告诉记者,现在要是看到违规摆摊的,他会主动打电话举报,“因为这规矩里有我的意见,我也想维护好。”这种 “自我管理、互相监督” 的模式,让摊贩从 “被动接受管理” 变成 “主动参与治理”。
兴富社区主要负责人称,过去这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存在安全隐患,也引发不少居民投诉。考虑到周边企业员工和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摊贩群体的谋生需要,街道社区转变思路,从“以堵为主”转向“疏堵结合”,通过在此设立疏导点,划定规范经营区、完善管理措施,既改善市容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也让摊贩“安家落户”,实现多方共赢。目前该疏导点摊贩全部完成登记备案、签订承诺书,实现统一规范管理。下一步,将推动摊贩组建自治队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让这个疏导点持续发挥便民利民实效。
从 “蓝马甲” 的温情执法,到 “一摊一码” 的精准管控,再到“多元共治”的机制创新,福城街道的实践,打破了 “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刀切禁止” 的治理困境,探索出一条 “规则引领 + 多元共治” 的新路径。这种转变,不仅让摊贩有了稳定的经营空间,让居民享受到便利的服务,更让城市在释放活力的同时,保持了文明与秩序。
未来,随着治理经验的不断完善,相信这种 “有温度的治理” 将在更多地方推广,让城市的 “烟火气” 更浓,“文明风” 更盛。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