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凉瓜簕菜陈皮香,侨墟碉楼古韵长,网红景点客满堂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5-10-17 12:51

十月的江门,稻浪千重,侨韵流芳。在开平碉楼与村落之间,金色的稻田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吸引着八方游客;在新会陈皮之乡,柑香四溢的果园里,体验采摘、学习制作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在台山海宴华侨农场,游客们沉醉于东南亚风情与岭南风光交织的美景里……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在侨都大地上徐徐展开。

图片

开平塘口“七夕等墟”活动人气爆棚。

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农村、多元主体与文旅的融合,也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今年初,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行动,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见成效。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作出具体部署。其中,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是全省首批试点、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唯一试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江门积极抢抓“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以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桥,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2024年,江门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全国12个“最具潜力文旅城市”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250.39万人次,旅游收入140.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3.9%。

图片

2025年10月17日南方都市报江门读本报道。

农业筑基

杜阮凉瓜恩平簕菜岗坪茶 田间地头长出一串“文旅 IP”

江门是农业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数据显示,2021-2024年,江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速7.8%,全省第3;全市60%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8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2025年上半年,江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89亿元,同比增长4.1%。

江门农文旅融合发展,始终以农业为根脉,通过“特色产业+品牌赋能+体验升级”的发展模式,昔日的“土特产”蝶变为炙手可热的“文旅IP”,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到多元价值的突破,形成农文旅遍地开花、硕果盈枝的喜人局面。  

小凉瓜撬动大产业  

杜阮凉瓜是蓬江区杜阮镇的传统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瓜型肥大、平顶粒粗、肉厚色绿、微苦回甘,闻名粤港澳。近年来,作为杜阮凉瓜的核心产区,杜阮镇上巷村演绎了“小凉瓜撬动大产业”的传奇故事。

图片

杜阮凉瓜。

这个曾经靠“零散种瓜”谋生的村庄,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推动杜阮凉瓜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建造大棚,引入现代化技术,目前种植规模达135亩,年产量10万斤,带动百余户种植户增收致富。随着杜阮凉瓜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上巷村形成“庭院美—游客来—产业兴—村民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闭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野菜”培育成“黄金菜”  

类似的故事在江门各县(市、区)不断上演。簕菜是恩平的传统美食,簕菜叶泡茶是当地传统民间习俗。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是恩平簕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核心产区。近年来,米仓村将这种“野菜”培育成“黄金菜”,实现了“依托一棵菜、发展一个产业、振兴一条村”的富民兴村梦。在米仓村的簕菜文化创意园,120亩簕菜长势喜人,不仅为本地村民提供约60个就业岗位,还带动恩平市簕菜种植超过5000亩。

图片

恩平簕菜产业园。李渊深 摄影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簕菜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恩平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将簕菜文化创意园打造成为集“乡村游+野外拓展+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创意园综合体,举办“簕菜文化嘉年华”等农文旅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目前,米仓村和周边乡镇农户种植簕菜面积达5000多亩,种植农户超过500户,开发簕菜茶等复合类产品达20余种,建成了以簕菜文化为主题的农业综合体超过300亩,簕菜全产业链条产值超过1亿元。2025年1月,米仓村簕菜文化创意园获评国家3A级景区,结合簕菜文化节、新春集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产值超1200万元。  

“岗坪茶”香飘千家万户  

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地处海拔1200余米的天露山山腰。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人烟稀少的“穷山沟”。2007年,梁志伟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村里创业。2020年,他担任岗坪村党支部书记,大力引进培育云南大叶、金萱、鸿雁等20多个优质茶种,推动村内天露仙源、岭露红、尚源红等企业和合作社成为“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的链上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2024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通过电商渠道卖出3000多斤茶叶,让“岗坪茶”的香飘进珠三角的千家万户,120名村民采茶旺季月收入7000多元。

图片

大沙镇岗坪村茶园。来源:江门先锋

目前,大沙镇茶叶种植面积超3.5万亩,年产干茶1812吨,培育出“天露仙源”“岗坪茶”“岭露红”等多个中高端茶叶品牌,综合产值超3.95亿元。2025年4月,开平大沙茶成功入选广东省重点培育的十亿元级现代茶叶产业集群。

文化赋能

仅开平台山就有3000余座碉楼 古村古建筑活化成网红打卡地

江门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侨都”“启超故里”等名片更赋予了她独特的魅力。作为著名侨乡,江门处处可见带有“侨”特色的古建筑、古村落,仅开平、台山两地就有近百座侨墟、4000余条侨村、3000余座碉楼。江门的侨建筑兼具中西特色,是华侨华人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此外,陈皮文化、咖啡文化等侨乡特色的美食文化,亦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侨文化、侨味道。江门依托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以“保护为基、活化为魂”,让丰富多彩的侨乡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开平

“资源+资本+智力”活化古镇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有370多年的开埠历史,绵延3公里的600多座骑楼、11座碉楼和百余家各式各样的店铺。近年来,江门通过招商引资,运用“资源+资本+智力”的合作模式,对赤坎华侨古镇进行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将其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和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自2023年1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吸引多个综艺节目到古镇录制,实现人气、热度和旅游收入新突破。

图片

赤坎华侨古镇。

开平市塘口镇毗邻赤坎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是知名的碉楼之乡,有各式在册碉楼536座,包括享誉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与村落”和华侨园林“立园”。近年来,塘口镇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近年来通过系列行动“活化”塘口墟,引入了天下粮仓先锋书店、“此间”国际研学空间、塘口空间青年旅社、乡遇民宿、碉民部落民宿、唐心酒店、粮语艺术剧场、懒猫民宿等优质文旅项目,以及无名营造社、乡舍再构工作室、石头馆、张化冰灰雕等乡建、建筑设计、非遗、手作、文创等工作室,聚集了超过100名优秀青年文创相关人才,并定期举办“七夕等墟”“在地创生节”等文化活动,吸引海内外数十万青年参与。

图片

开平塘口墟。

台山 

现存1万多幢近代侨建筑  

台山的侨建筑广布于城乡,据不完全统计,现存1万多幢洋楼、骑楼、碉楼等近代侨建筑。近年来,台山市聚焦侨房与侨校活化,打造特色文旅休闲民宿集群,成为火爆网络的网红打卡地。在台山市台城街道官步村,有一幢建于1922年的华侨建筑“翘庐”,由祖籍台山的缅甸华侨、建筑设计师朱锦翘设计兴建,后因朱家后人相继离乡而逐渐荒废。

图片

翘庐。来源:台山市政府网

2024年,经当地政府、朱氏后人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它以“翘庐1922”民宿的身份重新焕发光彩。2024年10月26日,50多位生活在国外的朱氏后人重回故里,一起见证百年侨建筑翘庐的“重生”。  

新会 

陈香飘茶坑 一心启超情  

新会区茶坑村的实践,诠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层魅力。茶坑村有“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的美誉,2015年上榜“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近年来,茶坑村立足“富民、宜居、文化传承”发展定位,整合启超故居、小鸟天堂、陈皮村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陈皮文化旅游线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据统计,2024年,茶坑村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陈皮产业销售额达3亿元(不含陈皮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8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8万元。

图片

茶坑村。来源 :新会区政府网

2025年9月,江门申报的《陈香飘茶坑·一心启超情——茶坑村陈皮非遗与启超文化融合进景区“五好”实践案例》,成功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优秀案例。

旅游出圈

“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持续火热 上半年接待游客1250.39万人次

深中通道通车,深圳至江门的距离缩短至1小时,节假日和周末,大量深圳自驾游客涌入江门。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江门全市共接待游客442.81万人次,同比增长24.75%;旅游收入26.45亿元,同比增长28.32%。其中,手机漫游数据显示,到江门的深圳游客超120万人次。种种迹象表明,深中通道开通后,“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持续火热“出圈”。  

立足“农业+文化+旅游”优势  

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两大世界级文化名片,国家级非遗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厚重文化资源;坐拥“广东第一田”及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阔的农田、林地和海域孕育着蓬勃的农业生机;形成“碉楼、温泉、海岛、生态、美食”五大旅游资源和品牌。此外,依托沈海高速、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交通优势,江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可以更为便捷地对接超7000万人口客源市场、联动港澳及国际侨胞资源。

图片

位于江门台山的“广东第一田”。

近年来,江门立足“农业+文化+旅游”三维优势,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不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以来,江门持续打造“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通过深度挖掘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滨海、温泉、生态、美食五大优势特色资源,多维展示风情风貌,充分彰显城市魅力。2024年,江门获评全国12个最具潜力文旅城市之一,全年接待游客2257万人次,旅游收入239亿元,分别增长11.15%和13.77%。  

“华侨文化+滨海旅游”  

2024年8月,江门“开平—台山”被列入全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首批试点、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唯一试点。开平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03万人,遍布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开平还是“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摄影之乡”,拥有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镇。台山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约180万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山湖泉海林、湾侨石岛楼”十大旅游资源,以及“滨海风光、温泉养生、田园牧歌、华侨文化、海丝史迹、红色经典、台山排球、影视基地”八大文旅品牌。

图片

开平碉楼与村落。

“华侨文化+滨海旅游”是江门“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最大特色。试点工作启动后,江门确立“世界级侨乡文化休闲体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田园度假地”“广东省陆海统筹农文旅融合先进区”三大目标定位,以产业融合提升计划、旅游服务提升计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态环境修复计划、城镇面貌提升计划、文化建设的行动计划“六大行动计划”为核心抓手,加快推动相关工作落实。  

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140.67亿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江门市共接待游客1250.39万人次,旅游收入140.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3.9%。前8个月,开平、台山两市接待游客超9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和32%。台山市举办系列文旅活动年引流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超5250万元;开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区内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5.22%。

从银洲湖的陈皮香到天露山的大沙茶韵,从碉楼群的古朴沧桑到川山群岛的沙滩浪花,江门用实践证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能够走出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育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