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是群众办事的“家门口窗口”,其服务成色直接关乎民生获得感。南都“圳街评测”走访深圳四个街道级的便民服务中心,既看到了公共服务的进步,也发现了亟待改进的短板,为优化服务指明方向。
从亮点来看,多数服务中心已兼顾“硬设施”与“软服务”:平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硬件堪称一流,独立出入口、特殊群体专属沙发、儿童游玩区等配置,让办事体验更舒心;沙头角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问询、业务烂熟于心,还贴心提供流程单页,效率与温度兼具;碧岭、坂田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也配齐母婴室、办事指引,工作人员专业度获群众认可,这些细节都彰显了服务意识的提升。
但在测评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碧岭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停车场不向办事群众开放,车辆乱停路边占车道,群众“办事满意、停车闹心”;坂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受限于空间,无独立卫生间,公共卫生间下午快下班时有积水,还有臭味,影响体验;沙头角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高峰时段“宜停车”泊位紧张,自驾群众仍有不便。
我们想说的是,便民服务没有“满分答案”,只有“更优的选择”。对街道而言,既要守住“硬件达标、服务专业”的底线,更要补上“停车难”等民生短板。比如像坂田街道,街道办事处内不方便停,就在不远处提供免费停车位。唯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细节做到极致,才能让“家门口的服务”真正暖到人心。
采写:南都“圳街评测”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