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的晨光暮色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肩背摄影包,手持移轴镜头,镜头时而仰视拔地而起的建筑轮廓,时而俯览城市变迁的轨迹。
他是张灏,一位土生土长的珠海人。近十年来,他的取景框不仅记录着日月贝从渔舟唱晚到商圈林立的蜕变,也见证着金湾艺术中心如蝴蝶破茧般的绽放。上万张照片,串联起的不仅是他从摄影爱好者到专业建筑师的成长轨迹,更是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图谱。在快门开合间,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共生故事,正徐徐展开。
扎根湾区的“建筑猎人”
城市建筑摄影师,是伫立于钢铁丛林中的读诗人。他们以镜头为笔,翻译建筑的无声语言,让冰冷的混凝土在光影交错间苏醒,绽放温度与灵魂。
对于张灏而言,他与摄影的缘分,始于2013年中山大学的社团活动。彼时,因为做设计时找不到素材,他第一次拿起相机尝试自己拍摄。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意外之举,竟为他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关键的种子。在随后的大学生活里,摄影的乐趣悄然萌发,让这位理工科学生,开始用取景器重新观察世界。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的视觉审美在此刻碰撞,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他眼前豁然开朗。
2016年的夏天,毕业季来临,原本打算留在广州从事摄影相关工作的他,因机缘巧合看到的一则格力地产校招推文,迎来了改变。面试时,他带去大学期间积累的摄影与设计作品,打动了面试官,最终顺利入职。
与大学时期“什么都拍”不同,在格力地产,他拍摄的对象聚焦于建筑。公司的项目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如今回看,他笑着说“当时拍得很糟糕”。但正是从这份“糟糕”开始,他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他翻出一张摄于2016年7月20日的照片,画面中的日月贝和香洲渔港同框,现代的建筑与传统渔船形成鲜明的对比,“老渔港搬迁后,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正是这些即将消逝的画面,坚定了他用镜头留存城市记忆的决心。
在格力地产的四年,是他职业成长的“淬炼期”。他跑了很多的项目,拍了很多的照片。随着镜头里的建筑越来越多,他对“好照片”的标准也愈发清晰。“干净”,成为他反复强调的关键——天空要通透,建筑线条要利落,画面容不得半点杂乱。
2020年,他选择加入华发集团。彼时,珠海正迎来城市面貌的“飞速迭代”:港珠澳大桥已通车,十字门会展组团初具规模,金湾艺术中心破土动工。在新平台上,张灏得以更系统地记录珠海城市建设的进阶历程,通过深度参与横琴IFC、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组团等项目,记录这些“城市新名片”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与珠海的城市建设走得更近。
这段时间,他摸清了行业的核心逻辑:“客户要的不是单纯好看的照片,而是能体现建筑价值的照片。”这一认知的转变,让他的创作从追求视觉美感,升华为对建筑本质的诠释。
从“干净”画面到价值诠释
翻开张灏的摄影集,时光在镜头间静静流淌。那些寻常的城市景观,在他的取景框里焕发出令人惊艳的生命力。“我想捕捉的,是这座城市共同的视觉记忆,是那些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却值得永远珍藏的瞬间。”他说。
从最初的城市风光爱好者,到如今的职业建筑摄影师,张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2022年,凭借多年积累的案例与业界口碑,他成立个人工作室,成了珠海建筑摄影领域的“熟面孔”。
“主动探索”是他职业进阶的秘诀。不再满足于被动等待,他带着“先拍了再说”的想法,活跃在珠海地标建筑的周围。许多客户正是看到,他自发发布的作品后主动联系,让他不仅见证着城市的蜕变,更深度参与到这场建设热潮中。
对张灏而言,“好天气就要出门拍照”早已成为本能。只要天色理想,他就会背起器材,穿行在城市的脉络间。“我们甚至会精确计算太阳与建筑相遇的最佳时刻。”这份对光影的执着,让他收获了无数珍贵画面。
2024年8月4日凌晨,为了捕捉十字门的第一缕晨光,他将车停在湾仔附近,徒步数公里至桥中间。当朝霞染红天际,无云的天幕下,整个十字门会展组团在晨曦中展现出惊人的纯净。“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两个月后的国庆夜,他用镜头记录下珠海中心的绚烂烟花——这帧画面,为他长达七年的跟踪拍摄画上了圆满句号。
“作为一名城市建筑摄影师,生活在珠海是幸运的。”在张灏看来,珠海这座城市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舞台。
“珠海的景观营造很有层次感。”他说道,“广场、水体配合恰到好处的净空区域,形成了极具纵深感的城市空间。”这种精心规划的城市肌理,让建筑能够在最佳视角下展现其魅力。更难得的是,这座城市聚集了众多顶尖项目,“珠海不大,但顶级项目特别多”。从港珠澳大桥到十字门会展组团,这些由国际知名设计团队打造的作品,为他提供了接触顶尖建筑的宝贵机会。
随着专业道路越走越宽,国际奖项也纷至沓来。IPA建筑类桥梁一等奖、AMP建筑大师摄影奖、PX3巴黎摄影奖……然而在他眼中,这些荣誉只是“副产品”。“最重要的是,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看到了珠海建筑的独特魅力。”
“香山湖公园曾经是荒地,珠海一中对面仿佛就是城市的边界。”穿行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张灏常常感慨万千。虽然遗憾未能记录下所有的变迁,但“好在,我虽迟但到”。
然而,当爱好成为职业,也带来了“甜蜜的负担”。“遇到好天气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外出拍摄,内心总会愧疚;作品不够完美时,即便事出有因,仍会不自觉地反思。”
透过他的取景器,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珠海”——既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也有拔地而起的国际范。在这座他用快门声陪伴成长的城市里,张灏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因为下一个动人的瞬间,或许就藏在今日的晨光里。
在镜头内外守望一座城
去过很多城市,看过更多风景,张灏愈发珍惜珠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珠海的珍贵——这里的城市规划、生活环境,有着大城市难以比拟的舒适度。”
这位土生土长的珠海人,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始于上世纪末的老香洲人民医院。襁褓中的他随母亲回到金湾区生活,童年的记忆里,“去市区”是件不折不扣的麻烦事。“我妈常说,那时从到香洲,要坐两次船才能跨过水道,单程就得三个多小时。”
如今,这一切已成往事。金琴快线开通后,他从高新区出发,去横琴、金湾拍项目只需半个多小时;香海大桥、金海大桥相继通车,出行更加便利。
翻开他的摄影档案,就是一部生动的珠海城市变迁史。“2019年9月22日的清晨,星月划过灯塔上空,一切都沐浴在曙光之中。那时的情侣路不像现在这么热闹,经常可以独享整片日出。”
这些年来,他的镜头记录了珠海太多的“变”:曾经“拍啥都没人抢”的渔女、日月贝、爱情邮局,如今成了网红打卡点;横琴从一片空地蜕变为充满活力的自贸区。“以前的日月贝周边还能看到渔船,现在全是繁华商圈。”上万张照片,不仅是他工作的成果,更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有些东西始终未变。“珠海的宜居特质一直保持着——街道整洁、空气清新、生活节奏舒适自在。”如今他住在高新区,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也守护着记忆中的那份宁静。
近年来,他的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深化。“以前看到好天气就想着拍照,现在会更理性地判断——这个场景是否真正体现了建筑的价值。”从追求视觉冲击到关注内涵表达,他的摄影与珠海这座城市一起走向成熟。
“未来,我会继续用镜头陪伴珠海成长。”九洲港的更新改造、横琴金融岛的完善,都是他接下来想要记录的主题。在这个他出生、成长、奋斗的城市里,每一次快门声都是与城市的对话,每一张照片都是写给家乡的情书。
于他而言,珠海不只是一座城,更是生命的根脉所在。在这里,个人梦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同书写着一段未完的成长故事。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栋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特别鸣谢: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帆生物特约“我与特区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