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来了!一文读懂大湾区文化周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重点作品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10-18 05:45

10月18日,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正式启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核心活动之一,“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今日起至明年1月18日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行,回溯广东美术百年脉络,绘就波澜壮阔的百年变革历史。本次大展汇聚约800件/套广东美术精品力作,展览面积近2万平方米,七大主题板块与三个特别专题交织叙事,并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构建起多维观展体验。

图片

届时会有哪些作品在展览中与大家见面?南都N视频记者带你一睹为快!

板块一

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

林风眠《青衣仕女》

20世纪60年代

66cm×69cm

中国画

图片

画中人物是一位正面端坐的中国传统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着青色衣衫,双手捧一莲花,席地而坐。人物占据画面构图的三分之一,画家主要通过白粉在蓝色底子上勾绘出的流畅弧线来表现人物的仪态之美。以圆弧曲线为基本元素的仕女造型冲破了方形布局中那种四平八稳的秩序,使画面看起来既重心稳固,富于装饰意味,同时又充满灵动的飘逸感。如吴冠中所评价的,“他的画幅多方形,画中内涵多圆形”,然而“圆中有锐,寓俏于拙,这是林风眠画面迷人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李铁夫《盘中鱼》

1941年

82cm×97cm

油画

图片

李铁夫擅长静物描绘,静物画是其绘画探索的重要领域,鱼则是他最常表现的题材之一。李铁夫认为,写鱼不难于写形、写色,而难于写实。写出鱼刚从水中捞出时的新鲜感、生动感,从他晚年创作的油画《盘中鱼》可窥出端倪。这幅作品构图饱满,物象布置貌似随意,实显匠心。画面中鱼肚光亮圆润,青菜的鲜翠与辣椒的红艳形成鲜明对比,各种静物的结构和质感都被精心描绘,展现出艺术家面对自然写生的深厚功力。李铁夫在画面右下角写道:“铁夫写盘中鱼赠栽甫先生”,反映了李铁夫与刘栽甫的交谊,同时他以题款形式和农历年份落款,显示出李铁夫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在精神和内涵上具有一种含蓄的东方情调。


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

1940年

124cm×177cm

油画

图片

《放下你的鞭子》取材于同名街头抗日剧。画作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香姐”和父亲靠卖艺维持生活,又累又饿的“香姐”演不好,父亲就用鞭子抽打她。观众们以为“香姐”是老头买来卖艺的,便向他怒吼:“不许虐待孩子!”“放下你的鞭子!”这部街头剧真实感人,通过父女俩的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号召中国人团结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1940年,司徒乔在新加坡观看了演员金山与王莹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深受感动,现场画下速写。之后他又把演员请到画室做模特,创作油画。画面以演员为模特,通过地上的皮鞭、纷乱的道具和强烈的色彩,映衬戏剧冲突,体现了戏剧所蕴含的感情,表达了画家对祖国深深的怀念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画面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包括深度、视觉和构图造型之高明,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不多见。

 

余本《奏出人间的辛酸》

1930年

69cm×73cm

油画

图片

《奏出人间的辛酸》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作品原名《拉琴者》,是余本在加拿大多伦多安德里奥省立艺术学院求学期间创作的一幅脍炙人口的作品。早年余本在加拿大生活较为艰苦,曾经需要依靠在堂叔的餐馆打工来维持生计。而画中的模特,正是当年与余本同在餐馆谋生的一位台山青年。这位模特赤裸上身、俯首拉胡琴。画面中,单向的光线从左上方直泻而下,勾勒出拉琴者劳动过后的肩胛、手臂和脸颊,而他的脸部则整个陷于阴影之中而看不清。可以说,《奏出人间的辛酸》不仅画出了拉琴者如怨如诉的弦音,更反映出了早年海外华工迫于生计在加拿大从事体力劳动艰辛而无奈的生活。

板块二

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

高奇峰《松猿图》

1917年

134.5cm×65cm

中国画

图片

《松猿图》画面绘一猿猴吊挂松枝,刻画精微,形神逼真。这件画作既有西方透视技法的特点,也可见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堪称高氏绘画精品与代表佳作。高奇峰从中西画学撷取所长,在注重写生的同时又长于用色和水墨的渲染,具有用笔雄健、敷色湿润、形象生动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追求严谨造型、纵深空间、绚丽色彩和新时代气息,笔墨细润,气氛舒畅柔和,细致中不失傲骨,其中又以翎毛、走兽、花卉最为擅长,尤擅画鹰、狮和虎,亦能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他画翎毛走兽,或奔逸或细润,不拘成法,其风格在雄健与俊美之间,晚期作品多粗犷豪迈的写意之体。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

1932年

166cm×92cm

中国画

图片

《东战场的烈焰》原题《淞沪浩劫》,是描绘1932年“一·二八战役”中遭到日军炮火轰炸的上海闸北的“写真画”,图中“颓垣屹立的高楼广厦,即东方图书馆之遗址”。《东战场的烈焰》没有明确界定视觉再现的具体场景,只是将作为视觉主题的高楼残骸置于中景位置,通过拱顶门窗暗示了这一残骸的前世身份;前景中的断墙碎砖和倾倒的电线桿火焰未熄,与逐渐消失于漫天烟火中的远景民居建筑构成了“浩劫”的整体时空概念。显然,高剑父这件作品的构图方式和视觉张力突破了定焦摄影图片的局限,以具有遥深感的视觉元素赋予图像以更丰富的信息量和想象力——战火还在燃烧,时间、空间还在延续,在虚实变幻的时空结构中,悲愤、忧伤和焦虑等主观情绪得到了更为充分地发泄和表现。

 

方人定《闲日》

1931年

175cm×94cm

中国画

图片

《闲日》以岭南市井生活为题材,通过传统笔墨融合西方写实技法,呈现民国动荡时期民众的日常闲适。画面中人物姿态生动,细节刻画细腻,既延续文人画意境,又注入现实主义关怀,折射出画家对时代洪流下平凡个体的观照,彰显了岭南画派革新传统、融贯中西的艺术探索。

 

杨善深《白鹭》

年代不详

135.5cm×34cm

中国画

图片

杨善深早年师从高剑父,深得岭南画派“折衷中西”之精髓,后游历南洋、日本,融汇浮世绘的装饰意趣与宋元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杨善深的笔法如春蚕吐丝般绵密,墨色枯润相生而气韵流动。作品色彩淡雅,注重墨色与色彩的融合。《白鹭》以白色为主色调,通过淡墨和淡彩的渲染,表现出白鹭的洁白无瑕,同时运用墨色描绘的枝干,与白鹭的白色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和谐。

板块三

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

廖冰兄《教授之餐》

1945年

59cm×39cm

漫画

图片

廖冰兄的《教授之餐》,刻画了一家四口围坐餐桌的场景,反映战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画面中戴眼镜的教授手持碗筷,妻儿围绕,桌上摊开的书籍与背景的暗沉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以紧凑朴素的构图,既呈现物质匮乏的窘迫,又通过孩子专注读书的姿态,隐喻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古元《人桥》

1948年

20.5cm×36cm

版画

图片

1948年,古元在《东北画报》当记者。一天,他从报上读到一篇关于淮海战役的报道。报道中说,在双堆集战斗中,人民解放军追歼逃窜的敌军,遇到一条河流横在面前,敌军炸毁了桥梁,妄图凭借天险,阻挡我军追击。英勇的我军指战员一个个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用肩架成一座浮动的人桥,让战友们踏过去追歼逃敌。读完这篇报道,古元眼前仿佛看到了那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很快便创作了套色木刻《人桥》:画面上奔腾的河水、滚滚的硝烟、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渲染出激烈战斗的气氛,烘托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勇追敌的英雄部队。这是古元第二个创作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

板块四

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

汤小铭《永不休战》

1972年

108×140cm

油画

图片

1971年,汤小铭从英德干校被借调到广州。汤小铭曾自述:“鲁迅纪念馆要重新开放,他们给了我一张鲁迅晚年的照片,要求我画成油画肖像。我领了这任务十分高兴,已经很久没画过油画了。晚年鲁迅形象不理想,我就查资料勾草图,构思人物的思想状态,在多张里选出了一张病中写作的状态。这张画是为鲁迅纪念馆工作的一个结果。”此画选取了鲁迅晚年的生活环境,以扶病执笔答信这一典型的情节,试图概括鲁迅战斗的一生,反映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革命战斗、甘愿牺牲的精神。

 

杨之光《雪夜送饭》

1958年

288.5cm×119cm

中国画

图片

《雪夜送饭》是杨之光在农村创作的成果,也是他的众多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它没有刻意迎合一种社会潮流,而是将视角投向了画家的日常生活,通过“雪夜送饭”这一平凡而富有诗意的题材,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

 

陈永锵《鱼跃图》

1974年

136cm×68cm

中国画

图片

《鱼跃图》是一张有时代气息的花鸟画。艺术家将中国画的传统笔法与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结合,使这张画既清新脱俗、生动有趣,又充满了故事性。《鱼跃图》布局巧妙,构思细腻:艺术家用粗壮的竹枝搭景,先把观者的目光凝聚在前景竹筛里肥美的鱼群上;再通过高高扬起的竹枝延展视野,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处生产队队员为草鱼打疫苗的场景。

 

潘嘉俊《我是海燕》

1971年

130cm×88cm

油画

图片

《我是海燕》描绘了女兵冒着风雨接通电线的情景。这幅作品在画面的环境处理上,潘嘉俊巧妙地运用了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画面除了人物的面部外,其他部分都因为暴风雨的洗礼而变得较为模糊,这样的处理,一方面突出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另一方面营造出恶劣的环境,更衬托出女兵的英雄形象。“我是海燕”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海燕的双关寓意,这是作品画题中另一亮点。


王肇民《大叶紫薇》

1977年

54cm×39cm

水彩

图片

我画花,是画其生命的变化。鲜花可爱,而残花可怜,各有意致。

所以我作画,常画残花;作诗,常咏落花;画果,也常画坏果。

——王肇民《画语拾零》

王肇民的水彩画,将西方水彩画湿润的水色和中国画的笔墨精神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套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风格。迟轲曾评价道:“他的水彩,使具象美与抽象美高度统一;把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笔法美融为一体。如珠宝之光华,璀璨夺目;如金玉之坚实,掷地有声。浑厚苍劲之中含有细腻的诗情。”

板块五

开放变革——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

郑爽《黑牡丹、白牡丹》

1984年

52cm×72.5cm

版画

图片

《黑牡丹、白牡丹》是郑爽代表作品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幅作品趣味隽永,而张弛有度,色泽淡雅,而又饱满华滋。郑爽拓展并丰富了版画这一画种的人文内涵。以平凡小景传达出对生活、对周遭事物的清新感受。这幅作品持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版画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

 

方楚雄《藤韵》

1999年

178cm×130cm

中国画

图片

艺术评论家尚辉指出:“方楚雄画的《藤韵》,以热带雨林丰饶的植被为描绘对象,这对于传统花鸟画笔墨语言来说,无不具有全新的挑战性。但方楚雄却能于此梳理树干与丛枝、阔叶与针叶、藤蔓与气根的各种层次,并在画面上进行隐性的线面关系的重构,从而达到繁复而有序、茂密而疏朗的艺术效果。实际上,方楚雄花鸟画的巧妙与精致,也便在于他能够在看似实写的画面中求得虚境、在貌似繁芜的对象里求得条理。”

板块六

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

李劲堃《千年结》

2003年

310cm×600cm

中国画

图片

当时我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主要有两个背景,为什么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中华民族文化延绵这么长时间没有更替、没有中断,原因就是它有一种文脉以及回望的习惯。……画面上错综交错的树木的造型,在缠绕着,像一种思考,其实透过这种错综复杂的构成,它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美术变化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反应。如果你再深入去看,就可以看得出它既有中国绘画里面一些像工笔重彩一样的画法,甚至是宋代绘画的技法。但是你透过这个结实的形象一步一步推下去,又在最下面的那一层,它有点像清代画家狂野的大写意。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千百年来中国绘画人的对这种文化交织下的眷恋情结。因此,我就取名为《千年结》。——李劲堃

 

王绍强《淬厉新之》

2024年

40cm×40cm×105

中国画

图片

这件作品成为其深耕“传统绘画当代转型”的实践。作品标题“淬厉新之”典出梁启超《新民说》“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既承载着对传统文化“淬炼革新”的精神诉求,亦暗合展览所倡导的“在传承中重构”的创作逻辑。整幅作品由105件正方形水墨模块拼合而成,其创作基因深深植根于宋代山水传统:艺术家遍取董源的淡墨轻岚、范宽的雄强皴法、夏圭的斧劈棱角、郭熙的“蟹爪枝”与马远的“一角式”构图,将这些经典图式解构成可自由组合的视觉单元。与此同时,他引入蒙德里安1919年早年完成的作品《网格构图9》的几何秩序,以黑色网格线构建理性框架,使源自宋画的丘壑、云雾、舟楫等具象元素在网格系统中转化为抽象符号——传统山水的皴擦点染被提炼为纯粹的墨色块面,层叠的云雾被简化为几何化的虚实关系,形成东方水墨意韵与西方抽象构成的隐性对话。


许钦松《丰碑》

2011年

240cm×600cm

中国画

图片

这幅《丰碑》是我在2011年创作的。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前往祖国西北采风写生。那里的地貌与我所生长的南方截然不同——广阔的平台因流水冲刷,侧面切割成千沟万壑,气象万千,蔚为壮观。第一次见到时,那种震撼至今难忘。我感受到,这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历经磨难,依然巍然屹立。带着这份感受,我多次走访西北,积累了大量写生素材,逐渐形成了整幅作品的构想。在创作中我意识到,传统山水画谱中常见的斧劈皴、披麻皴等皴法,难以表现这种特别的高原地貌,于是我尝试在这幅作品中探索一种新的笔法,来描绘那种中央高耸坚劲、四周沟壑纵横的壮阔景象。因此我在笔墨中强调一种“积笔为骨”的方式,以展现这既苍茫沧桑,又雄浑厚重的主体形象。在我看来,笔墨描绘的不仅是一山一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高度。自然的沟壑与历史的刻痕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互文,创作《丰碑》是因为自然给予了我触动与力量,也让我看见民族精神的影子。我希望以艺术的方式为这种精神立传,礼赞家国情怀。——许钦松

板块七

风起南方——当代艺术实践

杨国辛《好果子2001-4》

2001年

148cm×120cm

油画

图片

杨国辛通过对电脑处理后的图像进行手工绘制,以单纯鲜艳的色块绘出各种水果。这种鲜明的波普风格反映的是媒体传播中的消费时代,同时引导着人们的思考:消费/过度消费是否如其鲜艳的外表那样美好呢?

 

陈劭雄《集体记忆广东美术馆》

2006年

199cm×372cm

印泥墨水宣纸本

图片

陈劭雄作品《集体记忆广东美术馆》是对生活经验、现实材料的重新整合,用中国画中墨的变化表现“照片”中的广东美术馆,不仅是现实与现实的叠加,而且是现实时空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的多重再现,这是艺术家的美学策略。

特别主题

岭南艺术家个案研究

关山月《绿色长城》

1974年

232cm×396cm

中国画

图片

《绿色长城》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粤西的沿海风景。海边通常是风沙带,作物难以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植树造林,南方的海疆也种起了木麻黄林。木麻黄树生长在海边沙岸上,防风固沙,还用其“身躯”阻挡狂风巨浪的冲击,保卫身后的家园和农田。关山月的家乡在粤西海滨。1973年,他到粤西电白县虎头山脚下的民兵哨所住下,和民兵一起生活,并多次写生记录,为创作积累了珍贵的一手素材。茂密的木麻黄护林带在海风吹拂下层层起伏,与海浪遥相呼应。近处的树迎风而立,与远树一同构成一道道绿色屏障,而在海滩边上,有一排正在巡逻的民兵,说明了这是海防前线,需要时刻准备战斗,保家卫国。这幅作品表现出具有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长城”。


黎雄才《迎客松》

1975年

361cm×1133cm

中国画

图片

这幅作品尺幅巨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画面远景为峻秀群峰,飘渺的云雾萦绕其间,前景的迎客松傲立峭壁,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作品整体气魄沉雄,笔力老辣而稳健,墨气淋漓,其中的近景迎客松遒劲恣肆,赋予了画家饱满的情感。此幅作品中的松树已经不仅是作为画面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存在,而是超越了传统中国画中松树的点缀作用,成为画面中具有核心审美价值的一种精神表达。黎雄才对松树题材的研究,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家现存一万多幅写生作品中有2000多幅以松树为题材,因此有人称他为“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处松生风”,其山水和松树作品也获得了“黎家山水”“黎家松”之美誉。

整理:南都N视频记者 余晓宇 蔡思思

 

编辑:蔡思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