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均胜电子汽车零部件工厂的产线上来了一批新员工。这群靠厚实的轮式底座滑动、名为精灵G2的机器人,精准完成着不同工位上的精密操作,高精度力控双臂和19自由度的灵巧手,能让其适应不同岗位,双电池热插拔设计,则支撑着它们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精灵G2上岗当天,其出品方智元机器人联合均普智能完成了这款工业级机器人的全球首发,同时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这场 “发布即交付”的动作,正在改写具身智能行业“重演示、轻落地”的惯性。
像人一样学会工作
精灵G2的落地并非偶然。作为智元精灵系列的迭代产品,其工业级属性在硬件与软件上形成双重支撑。
硬件端,该机器人搭载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算力达到2070 tops,端侧可跑机器人大模型,配合双臂六维力传感器与8路高分辨率相机,可实现0.01度的关节控制精度,适配汽车零部件装配、消费电子精密制造等核心场景。
在续航能力上,G2既能进行自主回充,在需要连续工作时,还可以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技术,靠双电池轮流补能来满足工厂24小时产线节拍要求。
“G2的核心设计逻辑是解决真实生产力问题,而非技术炫技。”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姚卯青在媒体群访中强调。“我们现在最看重的就是让机器人尽可能多地去进入一些真实场景,然后在真实场景里获取高质量数据。”
这种定位直接体现在订单结构上:首批交付的机器人已明确部署于均胜电子汽车零部件产线,此前斩获的龙旗科技订单则瞄准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两大场景均属对精度与稳定性要求严苛的工业核心环节。
在姚卯青看来,许多自动化产线存在一个问题:一旦换了产品,之前投入的产品线大概率要重建,这对品类多的代工厂来说是个痛点。“我们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在于‘更像人类员工’,而不是像原来的自动化定制方案,这样即使更换了生产品类,只要让它们经过短暂培训,就可以上岗,适应新的工作内容了。”
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指出,该企业自身制造场景中适配精灵G2的应用工位已达千个,而上下游产业链关联场景的潜在点位更多,规模化应用空间无比广阔。
而在工业制造以外的其他场景,机器人也存在很多工作机会,比如安检巡逻,机房操作等。在一些更偏向于人机交互、文娱类的场景,比如景区接待、展馆导览讲解等,已经非常接近落地的状态了。
身价几十万的电子工人,用得起吗?
行业推测,精灵G2单台定价在50万-60万元之间,介于高端协作机器人与重型工业机器人之间,匹配的是中端工业市场的性价比需求。
当记者提到:“在工业场景下,一个工人月工资可能才五六千元,但机器人的采购要花五六十万元,可能还要搭配工程师,这个成本能回得来吗?”姚卯青算了一笔账:“很多工位一天两班甚至三班倒是很常见的,以一个工人月工资五六千元、加上福利和五险一金等、两班倒来计算,企业在一个工位上的人力费用支出约是两年30多万元(长三角上海周边)。”
姚卯青提到,目前机器人服务年限在两到三年,伴随着规模化的量产,还可以在制造成本上继续优化,“两年服役机器人取代一个三班倒的工位,实际已经可以打平原来的人力支出了。这还是在中国,一个人力成本相对非常低的市场,在一些海外市场的话,其实人力成本是要倍数级高于中国市场的,经济账的层面完全能够行得通了。”
其实当下的工厂用工还存在一个痛点:人员的稳定性。“许多产线的工作是相对枯燥、高度机械化的。在固定时间点,重复执行某一个劳动数百遍,然后到点休息几分钟,又回来重复作业,对于很多年轻工人来讲,是很难长时间坚持的,所以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姚卯青解释。
对于消费电子这种大批量出货的产品来讲,这就存在产品一致性的问题了。因此在他看来,如果在这种岗位上“雇佣”没有情绪,不会罢工和跳槽的机器人,就能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
行业进入量产检验期
精灵G2的量产交付,离不开智元构建的制造协作网络。作为这款机器人的联合首发方,均普智能不仅负责代工制造,更将多年的智能制造经验融入生产环节:通过动态轨迹校准技术实现复杂组件的精准对接,装配过程可全流程追溯。双方共建的生产基地已启动扩产,目标将产能提升至3000台以上,按当前定价测算,若满产可支撑超10亿元销售额。
在具身智能行业订单“晒单潮”中,智元的交付动作显得尤为关键。姚卯青在群访中直言行业存在“虚单”现象,部分订单缺乏真实场景支撑,而智元的订单均明确了交付周期与应用场景:交付均胜电子的机器人已被应用于汽车安全带锁芯的生产流程,与人工配合,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物料搬运等操作。
这种务实风格与行业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具身智能企业公布的超千万元订单总额超16亿元,但其中多数仍停留在框架协议阶段。一些头部企业披露的亿元级订单,尚未进入大规模交付环节。
智元的“发布即交付”,或许标志着具身智能行业进入“量产验证期”,但挑战同样存在。高端市场需直面发那科、库卡等传统巨头的竞争,而中小企业对50万元级设备的接受度仍待检验。有业内人士认为,假如具身智能企业能推出“租赁+服务”模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或许能突破量产规模,同时也让“数据飞轮”战略(通过场景获取数据反哺研发)形成闭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