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全球就医咨询与服务机构盛诺一家在广州联合新华社“新华健康”平台,正式发布“心脏国际MDT项目”。这是继“全球就医规划”体系后,盛诺一家在心血管领域落地的首个标志性实践。项目以国际多学科诊疗模式为核心,汇聚中日顶尖心血管专家,旨在通过跨国界、多团队的协作,在每一个关键决策节点为中国心脏病患者提供权威的诊疗路径与决策支持。
72小时响应:让医疗决策不再“孤军奋战”
面对是否手术、何时手术、选择微创还是开胸等重大抉择,患者与家属常常陷入迷茫。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超过3.3亿心血管病患者,每年因该病去世的人数约达500万。
盛诺一家副总经理赵建勇在发布会上指出:“很多患者不是缺乏治疗机会,而是缺乏科学决策的支持。”为此,“心脏国际MDT项目”建立起“72小时国际专家协作机制”。患者在提交病历资料后,三天内即可对接中、日、美、欧等多国权威专家,完成联合评估与治疗方案制定,让普通患者也能享有高质量的医疗决策。
赵建勇分享了一则真实案例:一位63岁的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国内被建议进行开胸手术,但因合并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手术风险极高。盛诺一家迅速启动全球专家会诊,最终确定可采用内窥镜下微创MICS手术联合冠脉搭桥的方案,成功降低风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心内与心外“同台”: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
在传统医疗模式中,心内科与心外科往往“各管一段”,而MDT模式则强调打破学科壁垒。本次项目中,日本顺天堂大学心血管外科主任田端实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王礼春教授,共同受聘为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搭建起心内与心外的协作体系。
田端实教授是日本低侵袭性心脏瓣膜手术的领军人物。他介绍,其团队微创心脏手术比例高达90%,患者平均术后5天即可出院,最快仅需3天。“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更小的切口,而是患者能以最小负担恢复生活。”他从机器人辅助手术到“不停跳”瓣膜置换,展示了日本在精准评估与团队协作基础上的前沿技术。
而在中国,王礼春教授所在的中山一院早在20年前就将心内、心外、儿科整合为“心脏医学部”,实现诊疗全流程协作。他同时强调,中国医生培训制度正在完善,每周实施的跨院疑难病例讨论有助于促进MDT文化的普及。“医生成长是漫长的过程,唯有协作才能少走弯路。”
国内外联动:从“建议”到“陪伴式执行”
与传统就医咨询不同,“心脏国际MDT项目”不仅提供诊疗建议,更强调“陪伴式执行”。盛诺一家广州公司总经理庄时利和介绍,项目以“72小时国际专家响应+国内专职医学团队全流程协同”为核心,实现“国际顶层设计+国内外按需落地”。
庄时利和指出,从病情评估、影像整理、专家遴查到诊疗跟踪,每一个环节都有专属医学团队把关。“过去很多患者能做微创却被建议开胸,能观察的被建议匆忙手术,我们要帮助他们‘做对’每一步。”
项目整合了包括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日本顺天堂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的专家资源。盛诺一家自身的医疗团队均来自三甲医院,结合专业的医学翻译团队,确保中外专家沟通零障碍、决策高质量。
两位教授在发布会上一致认为,心血管病诊疗需充分考虑每位患者的终生健康需求,应强调“以患者一生为时间轴的治疗规划”。这一理念与“心脏国际MDT项目”建立全球专家网络的初衷高度契合,旨在让更多中国患者在面对复杂心脏疾病时,能够获得更科学、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决策。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