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法学教育如何“双向赋能”? 高校法学院院长这样答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10-18 19:51

南都讯 记者赵青 通讯员广正发  2025年10月17日,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广州市律师协会共同主办,广州市法学会数字法学研究会协办的第十期广州地区高校法学院院长论坛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

图片

论坛现场。南都记者 赵青 摄

论坛以“立足本土,坚定自信:法治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为主题,邀请境内外部分知名高校法学院院长和广州地区8所高校法学院院长及法律实务界人士等深入开展交流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郭宗杰主持,广州市法学会负责同志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等出席并致辞。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悟真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岳和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应邀作了专题分享。

在法治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主题下,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郭宗杰提出,一方面,暨南大学法学院积极与港澳实务部门合作,建立十多个实习基地,并邀请港澳法律专家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在真实法律环境中锻炼,提升其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学院针对港澳学生占比高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融入普通法、大陆法及比较法内容,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入港澳法律体系。

郭宗杰强调,学院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备跨法域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也通过学生的实践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了法治实践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岳强调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高校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涉外法治人才需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通晓国际规则和涉外法律事务,以解决实际争端。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践导向,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通过联合培养、研讨交流等方式,共同提升法治实践和人才培养水平。

彭岳还提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法学教育和研究需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的建设。他认为,法学院学生需在掌握民商刑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具备数字法学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育是法学教育的根本,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永忠、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云生、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赵景琛、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院长张雅萍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永红、澳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魏丹和广州知产法院政治部负责同志、广州市律协副会长李伟东参与圆桌论坛或者座谈交流。

澳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魏丹认为,澳门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其法律体系在“一国两制”下具有独特优势,澳门大学法学院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开设法律与科技前沿课程,以培养适应大湾区发展需求的法治人才。同时,学院积极与葡语系国家及内地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进法治实践和人才培养。

论坛闭幕式由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黄建新主持,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毅坚作了小结,张永忠从郭宗杰手上接过论坛锦旗并作了致辞。

参与活动的还有广州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广州互联网法院等有关部门和市法学会下属研究机构负责人,广州地区高校法学院、科研院所师生代表等共80余人。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