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103岁杨振宁,走完他口中的“一个圆”

南都N视频APP · 拌面酱
原创2025-10-19 07:10
图片

2025年10月19日GA01

杨振宁因病逝世 曾帮中大设立理论物理机构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在他7岁时,父亲杨武之受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随之搬入清华园。后因抗战爆发,一家人辗转西迁昆明,对数理知识萌生浓厚兴趣的杨振宁也考入了在当地临时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尽管条件极为艰苦,但当时的联大物理系云集了多位知名教授,引领杨振宁很早就进入了世界物理学前沿领域。

上世纪40年代,杨振宁赴美国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项成果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突破之一。

两年后,杨振宁又与同胞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微观世界中,互为镜像的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运动规律。这一打破成见的论断,很快被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等同行用实验证实,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为此,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12月10日,又站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开全球华人之先。

杨振宁回忆说,自己于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他并未忘记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1971年,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访问,此后不断运用自身影响力促进中外人才交流与学术合作,多次就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提出恳切建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1986年,他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此后经常访问香港,对香港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落叶归根,回国定居在清华园,他为自己的家取名“归根居”。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他坦言,美国曾给了他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然而,“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更多报道:

追忆杨振宁:曾帮多校设立理论物理机构,八十岁仍坚持授课

追忆杨振宁:回国定居已超20年,为自家取名“归根居”


“久久”“友友”大熊猫20日首次亮相广州动物园

10月18日,“广动号”熊猫主题有轨电车首发活动在磨碟沙公园启动,将持续运营至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结束。

作为“国宝迎全运”系列活动之一,“广动号”主题有轨电车共四节车厢,采用黄、蓝、绿、粉等明快的“多巴胺”配色,将全运项目与熊猫特点巧妙融合,呈现广州动物园“星一”“雅一”和新成员“久久”“友友”4只大熊猫的独特个性。

车厢外饰,不仅展示每只大熊猫的“名场面”,更特别设计了它们与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一同参与体育竞赛的趣味绘画,“雅一”自由体操、“星一”奔跑踢球、“久久”挑战举重、“友友”则化身游泳选手。

车厢内部同样充满惊喜:四只大熊猫组团“出镜”,上车刷卡处摆放全运会吉祥物与熊猫玩偶,更有约1米高的熊猫打卡模型。

10月20日,距离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20天之际,广州动物园新大熊猫馆正式开放,新成员“久久”“友友”首次亮相。


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 李芷琪

主办方供图

设计 周全

图片


编辑:李芷琪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