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有海水的地方——第七届海外华人艺术家文化精品展”在何香凝美术馆正式开幕。作为持续11年的华人艺术研究制度化项目,此次展览以“海水”为核心线索,邀请十位长期旅居于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古巴、荷兰、英国、乌拉圭、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人艺术家,他们通过油画、水彩、丙烯、摄影、影像、档案、装置等多样的创作方式,呈现出有着跨地域文化经验的观察和思考。
此次“有海水的地方——第七届海外华人艺术家文化精品展”旨在连接和扩展历届华人展览关注的地域,强调海洋在当今全球化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桥梁”和“通道”角色,凸显全球华人移民群体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展览将持续到12月2日。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海外华人艺术家文化精品展”是由中央统战部指导,以海外优秀华人/华裔艺术家为邀请对象的制度化展览项目,从2020年开始,展览作为我馆的重要年度学术项目之一,固定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已向全球推介了近百位华人艺术家,通过华人的艺术创作传达华人声音、传播中华文化,也通过展览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何香凝美术馆将持续深化华人展品牌,逐步纳入文学、音乐、舞蹈、建筑、摄影、设计等更多的艺术门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拓展美术馆的学术边界,实现从艺术展示到文化交流的跨越,以此更有效地汇聚华人创造力,深化中外文化交流。
作为展览策展人,王晓松博士在开幕式上回顾了项目历程:此展览项目从2014年开始,持续进行了11年,前后有两百多位艺术家参与,始终紧贴华人艺术家群体特点,围绕他们在中外之间的特殊生活环境展开,以展览为平台向世界讲述华人艺术家的故事。
他特别提到项目的积累与突破:11年间已收集三十多万字的艺术家口述史,发掘了诸多动人故事与新视角;美术馆正着手整理创建海外华人艺术家信息库,为建立海外华人艺术家智库奠定基础;本届新增的驻地活动,更让项目内容愈发丰富。“有海水的地方”这一主题,正是为了关注那些被主流移民地忽略、散布全球的华人艺术家,也让我们看到新一代华人艺术家如何正视自己的文化身份。
王晓松还坦言,当前海外华人艺术研究仍处于边缘领域,他借此感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央统战部的长期支持,并呼吁大家持续支持海外华人艺术项目。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金琇在致辞中表示,海外华人艺术家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者,其创作融汇东西,也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她提到,本次由何香凝美术馆精心策划的展览,不仅汇集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艺术家的多元创作,更通过深圳驻地项目,让作品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地思考,成为深化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
“经过七届耕耘,华人展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少参展艺术家已与大湾区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为本地艺术生态注入活力。” 金琇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发展氛围浓厚,欢迎更多全球华人艺术家扎根湾区,共谱文化新篇章。
开幕式现场特别播放了参展艺术家代表的视频致辞——来自古巴的蔡冲与荷兰的郑安东,虽未能亲临现场,却通过镜头分享了创作初心,以及对“海水联结华人”主题的理解,让观众感受到海外华人艺术家对故土文化的深切认同。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