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侨批见证华侨赤子心!“烽火侨批”主题展在京开幕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5-10-20 14:29

侨批原创歌曲《银信情长》的温婉旋律缓缓流淌,一封封泛黄的信笺展现热血沸腾的烽火岁月。10月18日,“烽火侨批——从战火中的侨批看华侨赤子心家国情”主题展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江门市委宣传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江门市博物馆承办。 

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唐闻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司长张健青,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所长张春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北京广东五邑侨乡海外联谊会会长蔡华进等出席开幕式。 

图片

“烽火侨批——从战火中的侨批看华侨赤子心家国情”主题展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开幕。


侨批为媒 重现历史 

侨批作为海外侨胞寄往家乡的“信汇合一”载体,不仅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更是镌刻历史的世界记忆遗产。以侨批文献为纽带,本次专题展览首次系统展现了华侨华人参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图景。 

图片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致辞。

“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从烽火家书中感悟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开幕式上,魏崇表示,这份“穿越山海的家书”在国家图书馆展出,源于国家图书馆与江门的深厚缘分,也是对双方既有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图片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致辞。

“侨批虽薄,承载家国大义;历史虽远,精神永照未来。”陈冀指出,“烽火侨批”主题展是侨批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的一次重要突破,是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华侨视角再现,是凝聚复兴伟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江门作为。“我们将以此次展览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侨批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播,努力让侨批成为江门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据悉,本次北京站展期将持续至11月中旬,此后将启动全国巡展计划,赴广州等地及江门本地展出。巡展期间,主办方将联动海内外侨团与文化机构,打造“侨批中的抗战”系列新媒体产品,同步推出侨批文化宣传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体验、教育读本等形式,让这段历史真正“活”起来、“红”起来,让侨批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 


三大亮点 立体叙述 

本次展览打破传统抗战展览的陈列模式,以1931—1945年间的侨批为“主角”,让宏大抗战历史落到个体命运叙事中,展陈内容呈现出三大亮点。 

图片

“烽火侨批——从战火中的侨批看华侨赤子心家国情”主题展览。

侨批文物丰富。展陈的侨批文物中,既有美国华侨痛斥“不抵抗主义”的愤慨文字,也有江门侨胞记录日军轰炸家园的血泪细节,更不乏海外侨胞捐款捐物、立志回国参军的赤诚誓言。江门籍华侨的捐款单据,直观还原了侨胞节衣缩食资助抗战的场景。

图片

“穿越山海的家书”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四大主题鲜明。侨批中的抗战故事如何全景呈现?展览以系统思维,设计了四大主题展区:侨批中的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侨批揭露日寇滔天罪行、海外华侨捐资纾国难、海外华侨的民族觉醒。111件(套)侨批文物、历史照片、多媒体装置,织就了一幅五邑籍华侨浴血奋战的壮烈长卷。 

图片

111件(套)侨批文物、历史照片、多媒体装置亮相。

华侨刘炳良在侨批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侨份子更应踊跃”的质朴表述,与美国华侨方文仕“现下埠中华侨非常热心,尽量捐款以救祖国“的记述相互印证,还原了侨胞“把血汗钱变成救国款”的动人实践。抗战期间,江门五邑籍华侨捐款占全国华侨捐款总额近五成。 

再现飞虎传奇。展览首次集中呈现江门台山籍华侨在“飞虎队”中的突出贡献,无论是驾驶战机与日军空战的飞行员,还是负责地勤保障的技术人员,他们都用生命守护中国领空。舆论战场中、侨刊抗战图画里,“抵制日货”“誓雪国耻”的场景跃然纸上,成为凝聚侨界共识、争取国际支持的“舆论武器”。 


侨批文化 创新突破 

玻璃展柜里,一封封泛黄的信笺与单据静静陈列,既是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更是民族危亡时刻海外赤子坚守家国大义的鲜活见证。 

图片

展览吸引年轻人前来参观。

本次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沉浸式体验设计,展厅内特别设置了“侨批诵读区”,通过专业播音员声情并茂地演绎,将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转化为动人的声音故事,让历史文献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片

展览吸引年轻人前来参观。

观众还可以沉浸式打卡展览留影点,在留言区写下感言、寄语,用专属纪念章为远方亲人好友寄出一封独特的“侨批明信片”。 

图片

用专属纪念章为远方亲人好友寄出一封独特的“侨批明信片”。

“这种展陈方式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在京五邑学生代表、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张焕莹拿起听筒聆听烽火中的侨批声音,“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此次“烽火侨批”主题展,是江门从抗战史角度深化侨批内涵的又一重要探索,标志着侨批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是侨批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近年来,江门系统实施侨批保护活化“十大行动”,先后在全国十余个城市举办侨批专题展,创排各类文艺作品20余部,年均开展侨批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超百场。特别是在2021年,江门创新开展“侨批中的党史”挖掘研究,专家赞誉:“为侨批活化开辟了新天地,为党史研究打开了新视角。” 


激发共鸣 专家点赞 

这一场浸润着“江门味”“时代味”“抗战味”“档案味”的展览,让侨批“走出深闺、走上展线、走进人心”。 

“当时,我父亲正好在美国纽约医管联合会担任英文干事。”站在一张老照片前,作为在京五邑乡亲,唐闻生触动颇深,回忆起了美国纽约医管联合会在抗战时期组织捐款支援祖国的往事。她认为,抗战时期海外侨胞与国内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抗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相信新一代青年不输老一代,赓续传承华侨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她寄语江门儿女与年轻一代。 

图片

原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江门籍乡亲李凌的女儿李妲娜观展。

耄耋老人李妲娜同样深有感悟。李妲娜是原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江门籍乡亲李凌的女儿,在她看来,抗战岁月里,无数江门籍华侨虽远隔重洋,却把对祖国的牵挂,化作实实在在的支援力量,他们没有留下太多响亮的名字,却用最朴素的行动,把“爱国”二字刻进了血脉。“要深入挖掘侨批中的故事,将抗战岁月的艰苦卓绝与可歌可泣,转化为直击心灵的震撼,让新时代青年在感动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照亮前行。” 

“‘烽火侨批展’很有意义,从侨批这一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为侨批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范式,让人们从中感受跨越山海的家国深情。”张春旺指出,这些侨批文献是研究华侨抗战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罗杨看来,“侨批是银信,也是宏观历史叙事中的微观细节。它不是官方的文书,而是老百姓记录日常生活的书信,恰恰是这种日常性,使它像一股涓涓细流,诉说着游子思乡情,带我们走进那些藏在侨批里的赤子心事和家国情怀。”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专家团队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策展,其主撰稿人、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刘进表示,“从数万封侨批中,我们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抗战侨批,力图通过这一封封跨洋家书,真实再现海外华侨在民族存亡之际展现出的赤子之心。”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认为:“有国才有家,有国方可言家。海外侨胞在祖国危难之时表现的大德大义,丰富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成为民族文化传统,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依然具有现实价值。” 

图片

沉浸式观展,爱国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爱国的种子在心中发芽。“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要向先辈学习,承先辈之志,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拥抱时代,不管身在何方,心始终向着家乡,这是我们青年一代书写‘新侨批’的方式,是我们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方式。”在京五邑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张子瑶说。

来源:江门发布

编辑: 曾育军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