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余杭美术馆开幕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0-20 15:24

10月18日下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杭州余杭美术馆开幕。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通过主题展览与文明对话深化交流互鉴,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展示浙江践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在数字文化、艺术科技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回应“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800x471_68f5c26d1b885.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f5c26c5ee34.jpg?X-Amz-Content-

展览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锚定“技术迭代中的文化生态重构”这一核心命题,汇聚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展开“天地人机”的对话:在具身交互中感知人机与世界的联结,在数字教育中滋养人文与科技的共生,在生态重构中激发对技术与境域的猜想,在哲学追问中反思价值与伦理的边界。

展览以“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核心版块,呈现艺术与科技碰撞下的“新物种”与“新美学”。“联结·具身交互”聚焦“身体”作为感知与行动的原初媒介,探讨虚拟现实与物理现实之交汇。“共生·数字教育”版块尝试构建起兼具感知弹性与反思深度的教育关系,最终指向自觉辨识技术幻象、维系人之认知主体性的集体智慧。“猜想·生态重构”版块深入演化与计算、经验与机制交织的混沌地带,试图捕捉潜藏的生态逻辑和未来可能。“宣言·哲学追问”版块直面技术时代的主体性危机、存在之困与意义重构的挑战,作品既回应生命的原初之问,也预演未来的认知图景。

800x1200_68f5c4eb60f2a.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f5c4e99d602.jpg?X-Amz-Content-

801x534_68f5c4ea7d3d3.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f5c4ec8a088.jpg?X-Amz-Content-

801x534_68f5c4ed6bf4f.jpg?X-Amz-Content-

观展现场。

回溯文明的“山脊”

本次展出地点为全新启幕的余杭美术馆,馆身以双环同构的圆璧之形,营造出“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意象,流转的形态又应和“莫比乌斯环”的无限探索与时空绵延。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展览中既有国际艺术家为良渚与“艺汇丝路”而来的采风创作,也有中国艺术家从良渚出发对话世界文明古国的“艺术:北纬30度”、探源全球文明现场的“天问”(Inter-World-View)文化考察……展厅空间则以110余件(组)艺术作品构建了一座文明的山峰,“探索者”们通过不同纬度、不同路径的攀登,最终在人文与科技交汇的顶峰展开对话。

步入展厅,《玉琮王》顶天立地,沟通苍穹。这件来自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非遗展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以良渚玉琮为代表的珍责实体版本进行内容挖掘和数字化演绎,突破时空限制,让现代人能在古人的智慧岁月中漫步,领略文化遗产的精妙细节及其背后的版本故事。

展览中有多件作品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艺术家。自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三届“艺汇丝路”作品巡展,传承丝路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艺术家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

奥运会作为沟通世界、传递和平的体育文化景观,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由阿里云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熊超共同合作的《致敬历史,创造历史》,通过影像将体育、艺术和科技连接起来,在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上向百年奥运传统致敬。熊超从巴黎著名的博物馆中挑选出标志性雕塑,对这些永恒的杰作进行了重新构想,他运用阿里云的AI技术与CGI相结合,赋予其生命,创作出一部素描铜版画风格的数字影像。同时,冬奥开幕式部分原创创意首次公开亮相,陈岩团队以纪实影像、数字化模拟与手稿档案为线索,重现美术团队在两年筹备期间的创意生成与设计思维轨迹,让观众得以走进大型开幕式背后的想象力现场。

如何在“深时”中记录人类文明,打捞生命埋藏的意义及其垂直的想象?由中国美术学院刘益红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团队联合打造的《中国恐龙计划|编号20241123》以尤海鲁团队对云南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新标本的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田野寻访、μCT扫描、地层标记、数值模拟与算法描摹,把古生物学“硬数据”转译为可感知的“图像一空间”,经由“恐龙”拓维文明尺度、重估人类纪在生命图景中的新局面。

800x534_68f5c50f170bd.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0edaad8.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0d6a193.jpg?X-Amz-Content-

800x532_68f5c50fbcd28.jpg?X-Amz-Content-

800x534_68f5c5108bbca.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11741cc.jpg?X-Amz-Content-

展厅现场。

共赴人文与科技的山巅

从历史的追本溯源到浩瀚星海的无限探索,在良渚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现场,展览不仅回应着“技术时代的文化生态重构”之问,更以中国式的哲思与美学,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贡献出独特的探索之路。

“三体计算星座”是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伙伴合作共建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通过打造面向全球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从而实现将人工智能送往太空。由之江实验室创作的《计算卫星模型》是“三体计算星座”首发任务中的计算卫星模型,描绘了卫星各功能组件的设计细节,展示了卫星在轨运行时的工作状态。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影像作品《时空弹性》以引力透镜效应为灵感,将天体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形成的奇异影像转化为互动体验,借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方法,将复杂的宇宙模拟以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在科学与艺术的交汇中体会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宇宙演化的奥秘,拓展人类对空间与时间的感知。

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创作的虚拟仿真交互装置《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是一种集机动性、多功能与广阔机动范围于一体的深海科学考察智能装备,能为深海科考提供坚实支撑。展览中呈现的是基于深海自主机器人工作平台设计的多功能工作平台概念方案,生动展现未来深海科考工作场景,向观众充分展现深海科学的独特魅力。由西湖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深海潜水器《西谷I号深海仿生鱼型潜水器模型》,以“水下具生智能”为核心架构,依托仿生学理论突破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机动性、高稳定性、高灵活性以及高静谧性,成为深海探索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创新。

展览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对前沿技术与媒介的探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新媒体艺术家扎克·利伯曼的作品《每日速写》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以此驱动抽象动态图形生成,编程语言转化为身体可触的表达媒介,把日常代码练习向公众开放,成为公众可感、可参与的具身体验,彰显技术生成过程中的即时视觉诗意。

由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创作的《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将“时间-山水-设计-媒介-器道-文字-影像-文艺”等“小人文”主题,与“生命-流域-社会-技术-信俗-文化-历史-国家”等“大人文”议题相呼应,形成闭环映射关系,通过组织跨学科团队赴世界各地考察,深入挖掘艺术背后的文明史与人类学意涵。

《艺术:北纬30度》是由浙江广电集团推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摄制团队沿着北纬30度横穿整个地球,用艺术的视角,寻找文明的脉络,用镜头向这条神奇纬线上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致敬。杭州作为位于中国北纬30度上的创新活力之城,带着江南特有的灵动和厚重的人文底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该作品以地域文明和历史作为背景,用当下接续人类的未来。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展览中艺术与科技的彼此生成、过去与未来的循环往复,共同构筑一个思想无界、灵感不息的对话场域。通过本次双年展联动国际艺术家、科学家、专家学者,打造一个融通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交互平台,在‘良渚与世界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中感悟创造的能量。”

800x534_68f5c52e4539b.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2f6b61e.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2eb6a3e.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3066b15.jpg?X-Amz-Content-

800x533_68f5c53138ba9.jpg?X-Amz-Content-

展厅现场。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介绍,展期内配套开展“身体即界面”“德勒兹与声音合成”工作坊,由美国艺术家扎克·利伯曼与希腊籍音乐作曲家季米特里斯·梅内克索普洛斯分别担任导师,在人机交互与思维实验中重新理解技术、感知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关系;举办“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国际化的、多元开放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的道路;发布《首届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宣言》,让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和科技共生演进贡献中国力量;发行《2025首届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作品集》,呈现艺术与科技交互激发的多元形态与创新成果,记录全球艺术家在数字化、信息化语境下的创作思考与实践方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